全年空氣環境質量全市第一,12月份水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排名第一!日前,我市公布各區縣2017年環境質量排名,長清區獲得“雙冠王”。這兩個第一是碧水藍天的直接體現——去年,長清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保持領先,所有考核斷面全部達標;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率達到11.9%,綜合考核以94.91分的好成績名列全市榜首。
碧水藍天得來不易,保持領先需持續發力。“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打好‘生態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群眾幸福感。”在1月3日舉行的長清區委新年第一次常委會上,長清區委書記王勤光對新一年環保工作提出要求。
對長清區來說,過去的一年是環保工作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一年——從中央督察到環保部巡查再到省市督查,壓力層層傳導,責任逐級落實。環保部門牽頭抓總,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守衛碧水藍天,打造生態品牌已成為長清人的共識。
翻開 2017年生態環保工作試卷,讓我們詳細了解長清區環保部門的答題過程。
大氣污染防治
長清區委、區政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期盼,集中全力治霾攻堅,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十大措施”。
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去年8月底提前兩個月完成65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和5臺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積極穩妥推進“散亂污”企業治理整頓,強化督查防止“死灰復燃”。
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督促12家重點排放企業完成整改任務。
強力執行應急響應,幫助58家重點企業編制“一企一策”減排方案。
嚴控移動污染源。區環保、交警部門加強在用機動車排放檢驗監管,規范檢驗機構檢測行為,加大路檢、停車場地和汽車檢測線日常檢查力度,對全區10余條汽車檢測線實現在線監控,完成建成區內8座加油站三級油氣回收。
水污染治理
堅持管建結合,從源頭上治理。山東魯日均達皮革公司投入480萬元,新上深層次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廢水實現達標排放。
全面推進“水十條”任務落實,持續加大重點斷面水質管理,做好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
區財政投資1600萬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網3.2公里,集中力量解決老城區護城河排水管網配套不全、雨污無法分流問題,通過管網改造、廢水截流,徹底解決老城黑臭水體問題。
加大對廢水污染執法監管力度,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
全面落實河長制。“清河行動”整治違占違建126處。65家禁養區內養殖場戶全部關停搬遷,其他養殖場戶的治污設施全面升級改造。
生態保護
認真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按照全市防治工作方案,啟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積極整合資金890萬元,完成59個村莊環境整治項目,萬德、張夏成為國家級生態鎮。
開展山體保護和糠砂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開采行為,完成造林4000畝,山清水秀的城市名片愈發靚麗。
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張夏-崮山寒武紀地質遺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基本完成。
環境執法監管
嚴格執行“雙隨機”制度。深入開展隨機抽查、環境執法大檢查、揚塵污染防治專項檢查,加大環保、公安聯勤聯動力度,共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156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刑事案件1起、行政拘留2起,被評為全省環保公安聯勤聯動工作先進集體。
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組建區、街鎮兩級網格化監管中心,建立街鎮專兼職網格員隊伍,強化定期巡查任務落實,開展現場巡查1597次,上報信息6929條,其中問題線索206條已全部辦結。
服務經濟發展
持續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深入挖掘減排潛力,實施污染減排項目28個,順利完成年度約束性指標減排任務,獲得全市總量減排考核第二名。
為各類建設項目審批搞好服務,盡力壓縮審批時間,簡化審批流程,對滿足環保準入條件的民生工程實施“綠色通道”服務,共審批建設項目202件。推進化工、建材、機械加工、壓力容器等行業提升改造,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山東國舜集團積極開展工業煙氣綜合治理研究,其煙氣脫硫、濕式電除塵超低排放技術和產品系列,已經成為國內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的領跑者。
成績屬于過去。新一年長清如何打好“生態牌”?區委副書記、區長趙居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答案:長清將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嚴格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整改意見。一方面深入實施大氣污染治理精細化措施,堅持立足長遠,精準治霾,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一方面深入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措施,加強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努力實現建設現代化山水魅力新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