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千年古城創城交響曲

    發布日期:2017-09-13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昔日擁堵的背街小巷變成通暢的大道、曾經垃圾遍地的商業街精彩轉身、雜亂的老廠房現在成了居民休憩玩耍的“后花園”……隨著創城工作的深入推進,整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在不斷提升。如今,到很多地方走一走,都令人感慨仿佛上演了一部慷慨激昂的交響曲。而濟南這座千年古城,也因創城正變得越來越靚麗、越來越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樂章 大街小巷的華麗蛻變
      在城市交通中,主干道顯示城市的現代化程度,而沉淀了城市深厚文化底蘊的背街小巷,則與每個市民的日常出行息息相關,體現著城市的文明深度。如今,我市大街小巷的風貌煥然一新,已然成為創建文明城市的一抹靚點。
      大街小巷的變化日新月異,很多居住多年的“老濟南”無疑感受更深,“道路變得平整、墻體變得美觀,原來路邊雜亂堆放的垃圾、渣土不見了,轉而變成了整齊嶄新的花磚人行道和圍墻;因為施工而裸露的土堆、因為違建而擁擠不堪的道路,在整治改造后都變成了寬敞順暢的瀝青道路。”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都讓居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對于小巷重現新顏的效果,七賢雙龍莊居民感觸尤為深刻。“在整治前這里不僅有違建,還因此占據道路,使得道路狹窄,路兩邊的商店也較為破舊。”在這里居住了幾十年的李大爺說,整治后這里已經煥然一新,道路寬闊平整、街道墻體重新粉刷,還增加了有趣美觀的公益廣告,“沒想到住了這么久還能看到街道‘穿新衣’的樣子,幸福感就是這么來的。”
      而位于濟陽縣城中心的緯一路,則是一條讓雅居園小區老住戶李強“又愛又恨”的大馬路。說“愛”,那是因為今年40多歲的李強見證了這條濟陽縣城最早的大馬路的“誕生”與成長,雙向四車道的配置,是當時路面最寬、路況最好的,因此也成了“繁華一條街”,學校、醫院、住宅小區、百貨商場等一應俱全。
      說“恨”,是因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過去的許多“長板”都慢慢變成了“短板”。2600米長的道路遍布馬路市場,亂停亂放、亂擺亂占現象嚴重;隨著車輛增多,路面也像突然變窄一樣,患上了許多大城市才有的“富貴病”,成為“濟陽第一堵”。為此,包括李強在內的周邊小區居民開始考慮賣房子搬家,“寧可搭點錢,也得搬出去,太不方便了。”
      但今年以來,濟陽通過“創城”,把群眾呼聲最高的緯一路作為“切入點”進行了大規模、大力度改造提升,路面從12米拓寬到了20米,變當初的雙向四車道為雙向六車道,并增加了人行道,實行人車分流;要求各商家店鋪全部進店經營,緯一路全線禁止停車,保持道路暢通無阻。
      今年5月,緯一路拓寬改造工程全線竣工,當初讓李強和他的鄰居們耿耿于懷的“臟、亂、差、堵”得到有效解決。看著拓寬改造后的路面,他說:“就是這條路,讓我認準了創城,下步,我還要為創城‘鼓與呼’。”
      第二樂章 商業街區的精彩轉身
      9月,又到開學季,沉寂了一個暑假的大學城又開始沸騰了。夜幕降臨,當山師大學生小呂和同學們來到熟悉的商業街漫步時,不禁眼前一亮:往日擁擠吵鬧的景象不見了,眼前的過往車輛都按照新劃定的交通標線行駛,走不了幾步就有一個新垃圾桶,這樣干凈、整潔、有序的商業街,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呢。
      可“小呂”們不知道,大學城商業街精彩“變形”的背后,是300余人用夜以繼日的堅守和努力換來的。大學城商業街位于大學城核心區域,周圍10所高校環繞,2005年建成,有大小攤點300余個。繁華的夜市給周圍師生和居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基礎設施配套滯后、遺留垃圾難清理、占道經營阻礙交通、阻塞消防通道等各種難題。
      按照把商業街打造成有特色、有活力、有魅力的商業街要求,大學城商業街專門成立創城指揮部,在充分聽取商販聲音、咨詢區直部門各方面專業人士意見的基礎上,投資150多萬元對商業街環境進行打造提升,新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電子屏500塊,宣傳板牌100塊,繪制文化墻3000平方米,新增垃圾桶450個;修復路面5000平方米,規范出租車位20多個,新張貼禁煙標識500個,增加隔離樁600多個。通過努力,大學城商業街創城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往商販攤點占道經營、人員密集、交通堵塞的商業街變得道路通暢、環境優美、秩序井然有序,“小呂們”眼前的商業街就這樣實現了精彩“轉身”。
            第三樂章 老舊小區里的“后花園”
      “你來找我玩兒吧,我們家有院子了,還安上了大門,安全又干凈。來了之后,我管飯、管水……”最近倆月,家住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37號樓的陳富蘭,逢人便發出這樣的邀請。而今年8月之前,她能做的只是出門小心翼翼,天氣好就到小廣場上遛彎,陰天下雨索性躲在家里,避免院內廠房倒塌被“砸傷”。
      其實,老人所住樓房原本就有院子,只是最近變了新模樣,讓樓院里的居民都欣喜不已。
      11日,記者來到這個樓院,發現無論從周邊環境,還是房屋構造上看,這里都是典型的老小區。但是很明顯,雖然老,卻不舊。入院大門半開半掩著,氣派不失雅致。院內空間雖然不是很大,但北側道路上的花磚,還有新刷上白漆的院墻,讓院落顯得潔凈整齊。“我們樓院里馬上就要重新鋪路了,再栽上綠植會更好看。”85歲的陳富蘭像孩子一樣,拉著記者炫耀自家未來的“后花園”。
      陳富蘭說,30年前搬來后,小區基本沒有過大變化,看著院內老廠房磚瓦松動逐漸變成危房,樓道內垃圾越堆積越多,招來的老鼠蚊蠅讓居民陡增厭煩。尤其是下雨天,她每次都怕院里的廠房突然塌了砸到人。
      變化就是始于創城。今年下半年,社區開始集中整治社區環境,在樓院內騰出空間鋪設花磚,或者鋪設水泥路、粉刷墻體。“8月起,我們陸續開始對轄區所有樓院內進行整改,鋪花磚,現在正在進行網線重新鋪設,到時候樓院內所有道路都將重新鋪好,非機動車道鋪上花磚。”
      第四樂章 從小餐館到“互聯網+”超市
      8日上午,在樂山小區南門一家互聯網便利店內,負責人傅春蘭正忙著與客人聊天、結賬。環顧四周,肉食、水果、蔬菜、蛋奶、日用品等整齊地碼放在貨架上,顧客通過手機下單還能享受配送上門服務。令人想不到的是,3個月前,這里還是一家面臨關停的魯菜館。
      據介紹,3年前,傅春蘭和丈夫從老家來到樂山小區,找了個門頭房干起餐館,一干就是5年。今年以來,隨著全市環境整治大潮的深入推進,這里面臨著關停的危機。“一 開始我們可犯了愁,5年的客源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傅春蘭說,當時注意到小區內馬路市場集中取締,敏銳的她嗅到了新商機——何不轉型?
      說干就干。在傅春蘭家人、轄區居委會、桿石橋街道辦的支持和幫助下,原來的魯菜館“搖身一變”,一家便民超市開始營業。為了幫助傅春蘭一家“二次創業”,桿石橋街道辦幫助她申請小額擔保創業款、聯絡商貿局“互聯網+”便利店優惠政策,讓小店的生意和服務功能越來越好。“與之前的馬路市場相比,這里的東西新鮮、便宜,最重要的是開在家門口,真是方便多了。”來往的顧客無不交口點贊。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