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實現社會公平的三個維度

    發布日期:2018-02-0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公平正義”作為反映利益關系特別是分配關系合理性的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標準,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題,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道德原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同時也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價值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他告誡全黨:“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思想維度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正因為如此,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資本論》……被稱為‘工人階級的圣經’”。人民主體性更是馬克思公平觀的重要理論特質。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確定為社會公平的主題和出發點,他對社會公平問題的考察,是從人民群眾出發,根據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關系的狀況來揭示公平的實質。其公平觀始終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人的尊嚴,維護人的權利。可以說,人民群眾是判斷社會公平與否的主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因此,“以人民為中心”自然內含著公平。十九大報告以新的高度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們更需要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為只有通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更加平衡、更為充分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在新時代的新需求。
      政府維度
      推進公平的實現是政府的重要職能。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政府公共性的理念中,認為政府應該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人的自由解放而創造條件,政府應該超越階級利益的局限。政府的公共性意味著政府的行政行為必須以公開民主、公正公平、自由平等以及責任正義等為價值取向。
      一方面,政府要營造公平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實質就是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基本權利的機會平等。在馬克思看來,以現實社會中社會成員的差異性為出發點,為每個社會個體提供不同的發展條件,以“人”為尺度來看,這正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平等。在公共領域的改革方面,要保證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提升產權保護的制度化與法治化水平,穩定現有中等收入群體的制度預期,同時,培育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從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新型政商關系,企業家和政府之間要建立“清”“親”的關系。這樣就能使權力和資本相互利益輸送的管道大大減少,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都將得到凈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更好更健康地發展,也將極大促進社會公平。
      另一方面,應對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進行政策性調劑。實質就是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未來理想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公平的最終價值目標即共享平等。主要是建立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從底線公平的意義上,使社會成員產生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對社會的認同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協調城鄉發展,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確保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城鄉居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東西聯動、內外協同、陸海統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個體維度
      個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分子,應主動地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平。一方面,培育公平意識,養成公平美德。有了公平的制度和政策,不等于社會就自動公平了。現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都是在過程或程序中操作者缺乏職業操守所導致,因為制度和政策畢竟是由個體的人來執行和操作的,而且制度性的約束機制不能覆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個體具有公平美德是維護社會公平相關規則有效運行的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還要認同社會差別,懂得包容感恩。公平是相對的。因此,尊重客觀存在,承認社會差別,是我們樹立正確公平觀的基礎。同時,學會包容,懂得感恩。包容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它們可以消解各階層或群體的情緒,使人們心平氣和,從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差異。正是在感恩和包容的心情下,社會各階層才能形成持久的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也只有如此,才可能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狀態。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