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打造“全面求強”的新環境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列述評④

    發布日期:2018-02-16

    信息來源:大眾日報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發展環境的優劣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優質的發展環境,能源源不斷地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優勢和主動。優化發展環境,是黨和政府必須擔起的責任。
      山東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指示要求和殷殷囑托。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難題,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巨、矛盾繁多,對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是一個新的考驗。黨的建設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來定任務、添措施、建機制。
      近五年來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以改革破除障礙,以創新激發活力,發展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主要領域改革縱深推進,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精簡高效的政務生態、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事業開創新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提供有力支撐。
      忠誠干凈擔當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凈化政治生態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任務,也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重要基礎。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動員組織能力、駕馭復雜矛盾能力,做到信心堅定、行動堅決,科學推進、勇于擔當。總書記視察山東以來,特別是去年新一屆省委班子任職以來,山東以抓黨建為第一政績,把管黨治黨作為第一責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用釘釘子的精神推進作風建設,用零容忍的態度匡正風氣、反腐懲惡,山東的政治生態為之一新。全省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良好的政治生態、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心齊氣順的工作環境已經形成。
      雁群高飛靠頭雁。省委書記劉家義非常重視支部建設,倡樹黨內純潔的同志諍友關系。他在所在的山東省委辦公廳綜合室黨支部參加組織生活,都是以普通黨員身份,支部黨員之間一律以同志相稱。對省委常委這一“關鍵少數”,山東省委組織部要求,把省委常委所在支部建設成示范支部,在提高黨性修養、純潔黨內關系等7個方面作出示范。
      2017年6月18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閉幕次日,剛剛選舉產生的新一屆山東省委常委會的第一次會議,就專題研究如何加強常委會自身建設,審議通過了《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加強省委常委會自身建設的意見》,33條措施,從堅定維護核心到營造良好家風,件件要帶頭。
      在省委的帶動下,山東各級黨組織都大力夯實黨建工作,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大大增強。黨員干部想干愿干的積極性被空前地激發出來。青州一個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了三個月,高新區用12天為龍頭企業建成配套園區……過去被視為解決不了的困難被一個個解決,過去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一件件成為現實。“通過強黨建、抓作風,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戰斗力成倍增強。”濰坊市委書記劉曙光說。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山東擰緊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以純潔的政治文化涵養政治生態。近年來,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扎實推進,黨員學習教育已經成為常態。山東建成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膠東黨性教育基地等各類教育基地174個,僅2017年,承接班次2900多個、培訓干部11萬多人次。
      腐敗是政治生態最致命的“污染源”。山東出重拳、下猛藥,一刻不放松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2017年全年,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112480件次,處置問題線索77936件、立案37075件、處分35520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93715人次。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容不得腐敗,也決不允許“亞健康”。2017年12月12日,濟南全市領導干部會議上,一部揭短亮丑的《濟南市發展環境明察暗訪內參片》,讓很多參會干部當場流汗,引來企業和市民一致點贊。內參片是濟南市紀委花費4個月時間暗訪拍攝的,鏡頭對準了濟南行政審批的各個窗口,將各種推、繞、拖行為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抖落”出來。濟南市紀委還從中梳理問題27個,立案審查1起、誡勉談話1人。
      在山東,通報曝光已經常態化。去年,全省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共分987批通報曝光2791起典型問題,形成了持續震懾。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會所里的歪風越來越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山東省委堅持“干”字當頭,“實”字當先,要求全省各級領導干部要撲下身子,到農村去、到企業去、到一線去,不打招呼、不事先踩點、不看“盆景”,真正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2017年8月中旬,正是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我省轉辦信訪件如火如荼之時,接連五天,省委書記劉家義先后趕赴淄博、濰坊、德州、日照,與經營業戶深入交流,聽取各地整改情況匯報,要求既要推動問題迅速解決,又要防止簡單粗暴一刀切。五天奔波四地的工作節奏,帶動各市、縣的一把手們更快地行動起來。
      “發言同志說真話、講實情、找差距,對問題不粉飾、不掩蓋,講出了干貨、實貨。”這是2017年9月2日,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推進情況視頻會議上,省司法廳黨組書記王本群、寧陽縣委書記劉學保等6人匯報了本部門本地區推動改革的進展情況后,省領導作出的現場點評。自2017年7月起,山東省委省政府每月召開重點工作推進情況視頻會議,現場匯報、現場點評,現場協調解決問題。
      不打招呼搞調研,山東省委直接到百姓身邊去了解工作和政策成效。2017年11月20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4人不下通知、不打招呼,直接趕赴菏澤單縣,在隨意選擇的4個村莊里,花了一整天時間察看村容村貌,走進村民家中,與鄉親拉家常,就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建設美麗鄉村等問題,實地獲取第一手信息。
      2017年7月12日起,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刊出專欄“海右今語”,傳遞省委聲音。每期幾百字,短小精悍、用語犀利,向疑難雜癥發問、給庸政懶政畫像,亮出鮮明的觀點,被全省各級黨支部拿來做學習資料,極大地統一了思想、推進了工作。“每篇我都要在黨工委領讀學習。看了讓人直呼痛快、拍案叫好,對照反思,又叫人坐不住凳子。”東營市東營區黃河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茗說。
      愿干事還要敢干事。為了保護敢負責、敢擔當的干部,2017年6月18日,新一屆省委領導機構產生后的第一次省委常委會上,《關于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意見》出臺。《意見》按照“三個區分開來”要求,通過健全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容錯糾錯機制、能上能下機制,把干部隊伍的活力激發出來。目前各市都已制定出臺類似意見,為敢于擔當者擔當,為敢于負責者負責。
      省委求真務實的作風,層層傳導,山東黨員干部跨越趕超的危機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大大增強,干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
      改革開放服務
      營造精簡高效的政務生態

      如同土壤、水孕育了樹木的成長,發展環境決定了一個地區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要想持續優化發展環境的“硬指標”,唯有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中梗阻”“玻璃門”。
      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追本溯源我們心生感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難題,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實踐證明,是改革開放發展了山東、改變了山東、成就了山東。近五年來,尤其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和開放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建立,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環境持續趨好。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當頭炮,對于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省委省政府連續5年制定出臺改革文件,2013年提出本屆政府任期內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二分之一左右、辦結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50%的目標任務。截至目前,我省先后12批削減省級行政審批事項641項,超額完成削減任務。
      進入新時代,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愈發顯示出營商環境的重要性。誰的營商環境更好,誰就能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掌握主動權、實現新跨越。面對兄弟省市的你追我趕,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新一屆省委懷著極大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擲地有聲地承諾,“改革開放是決定山東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招”。
      改革攻堅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精簡高效政務生態的要求,幾經摸底研討,我省制定出臺《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的意見》,部署開展削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體制創新、規范用權“五大行動”,提出了30項改革任務和50項年度具體措施,叫響了“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改革目標,截至目前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簡政放權上做減法,在加強監管上做加法,在優化服務上做乘法。堅決整治“奇葩證明”,2017年全省17市一次性取消村(社區)各類證明1910項,清理幅度達90.4%;在全國率先組織省直部門,對系統內省市縣鄉四級政務服務涉及的中介服務項目清理規范,梳理出中介服務項目883項,清理規范后保留177項,精簡80.0%;積極推進流程再造,全省27458個事項可“只跑一次”,8540個事項“零跑腿”,最大程度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創業。
      改革關頭見擔當,改革成效看落實,敢擔當、勇作為,山東干部的精神頭有目共睹。新泰開展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的“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和“一窗通辦、一站辦結”改革,讓行政審批發生“化學變化”。不動產初次登記、轉移登記、抵押登記辦理時限,由過去35個工作日提速至5個工作日以內。
      日前,全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在我省設立,這是我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在試驗區建設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一流營商環境被我省定為三個“關鍵支撐”之首。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今年我省將在打造“少高優”發展環境,聚焦“三核引領”、區域融合互動等方面推出系列改革舉措,為試驗區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改革與開放從來都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力的關系,兩者始終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雙引擎。總書記2013年視察山東時對我省擴大開放作出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圍繞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去年9月,山東召開了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會,進一步提高了開放工作在全省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山東力爭形成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開放格局,建成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沿海開放新高地。
      “要高質量利用外資,關鍵是創造一個好環境。”在全省經濟工作暨金融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語中的,并明確提出,要把山東打造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向所有投資者、向所有市場主體展現了山東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的決心、雄心和信心。
      過去一年,打造親商文化、創造便商環境成為熱詞,世界500強來魯投資顯著增多,美國谷歌、江森自控、英國石油公司等首次來我省投資,全省累計吸引212家世界500強投資項目713個。
      過去一年,山東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對外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雙向開放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全年實現進出口17823.9億元,增長15.2%,增速創近五年來新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4816億元,占全部進出口的比重達到27%。
      成績的背后,是改革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強大動力。山東全面復制推廣117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等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實施了46項創新復制措施,還有32個開發區分兩批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試點。試點開發區合計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分別增長11.1%和26.6%,高于全省2.1個和11.4個百分點。
      省商務廳廳長佘春明深有感觸,開放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從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經驗來看,85%的經驗都來自于制度創新,都是地方主動作為、自我革命的結果。今年,按照省委要求,商務廳將聯合第三方機構,開展17市營商環境的綜合評價,引導各市持續優化環境,加強政策創新,以環境優勢推動大開放大發展。
      遵法公平守信
      營造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

      發展環境就像是天氣和氣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國際經驗說明,誠信守法的環境最能聚人聚才,最有利于發展。在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征程中,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了企業的合法權益,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
      回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深入推進法治山東建設。五年來,山東省委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推進法治建設。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推進法治山東建設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們一定要遵紀守法、清正廉潔。時刻繃緊法紀這根弦,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牢記法紀紅線不可逾越、法紀底線不可觸碰,堅決維護黨紀國法的權威,認真落實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做到一切出于公心、一切為了事業、一切按規矩辦事。”去年6月17日,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閉幕式上,劉家義同志代表新當選的省委委員、候補委員和省紀委委員明確表態,吹響了推進法治山東建設的集結號。
      如今,新時代全民普法的“山東樣板”正在打造,政府法律顧問、案件庭審直播、裁判文書上網、“老賴”信息曝光……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017年,全省有6個市、52個縣(市、區)、175個村(社區)被評為全國法治創建先進單位,總數位居全國第一。
      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被企業視為最重要的營商環境。過去,不少地方政府的最大賣點是土地稅收優惠、綠色通道,強調特事特辦,雖然提高了效率,但也犧牲了公平。法治化思維下,特事特辦變公事公辦,引導企業遇事不找市長找市場,成為全省各級機關、各級干部的共識。
      2017年,圍繞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等重點難點工作,山東展現出了新思維,少用行政命令,多用法治化手段,制定統一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紅線面前人人平等。出臺的新一輪化工生產企業評級評價的標準中,安全、環保、節能、質量和轉型升級,5張表格、上百項指標,標準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不落地過篩子。
      去年7月初的一個晚上,省安監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楊軍帶領的一個執法檢查組剛到鄒城市,上一站梁山貝格爾漆業有限公司的唐老板就風風火火找來了。“放心,我不是來說情,是想匯報整改情況,還想得到專業指導。”唐老板開門見山。楊軍說,擱在以前,企業不可能這么“服氣”:各地總有些企業仗著自己貢獻大、層級高給執法人員吃“閉門羹”,這也讓小企業不服氣。現在,法律、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就一心想著怎么改進了。另一方面,治了“散亂污”,正規企業也感到市場秩序好了,更敢創新、投入了。
      知識產權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生死存亡往往取決于知識產權的競爭,加強產權保護,根本之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山東而言,嚴格知識產權保護,是發展營商環境的新優勢。2017年9月,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濟南、青島知識產權法庭揭牌成立,對涉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實行集中管轄,截至目前,共審結知識產權案件8075件。另外,煙臺、濰坊等地近期獲批設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推進產業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機制。
      社會誠信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礎。幾千年來,“忠誠守信”是山東人的道德傳統。誠信作為山東重要的區域文化特征,是我省在當前市場經濟中最寶貴的人文資源。
      “通過4至5年的努力,進一步提升政府形象,建立現代誠信服務型政府”,這是2月2日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的《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山東推出十六條“套餐式”措施,一方面堅持政務公開,推進陽光行政,加快決策、執行、管理、服務和結果全過程公開;另一方面,堅持守信踐諾,在債務融資、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招商引資等市場交易領域誠實守信,嚴格履行約定義務,為全社會作出表率。
      政務誠信是風向標,全省各級政府及公務員以身作則講信用,以政風帶民風,社會誠信、公民誠信、企業誠信的熱潮滾滾而來。
      企業既是誠信社會的受益者,也是創造者。實現“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的效果,信用監管是抓手。2017年,全省共有29萬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77戶企業首次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我省依法在工商登記環節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共對3615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了任職資格限制。去年底,省政府出臺意見,突破性地提出了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評價結果互認,一旦列入“黑名單”失信者將“無處可逃”,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社會風尚全面開啟。
      1月9日,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首批12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名單,山東威海、濰坊、榮成3市成功入選,城市信用狀況監測中排名長期位于全國前列。沉甸甸的“國字號”招牌彰顯了誠信山東的品牌形象,也是山東良好環境的亮麗名片。
      肩負“走在前列”光榮使命、身處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關鍵時期,山東當下面臨的,既有制約發展的突出短板,也有多年累積的薄弱環節。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山東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深入推進法治山東建設,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山東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