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滿足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列述評⑤

    發布日期:2018-02-17

    信息來源:大眾日報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圣職責和終極目標,彰顯著一個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著一個國家深切赤誠的為民情懷。
      常住人口突破1億的山東,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最大政績。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有哪些需求?孩子能上更好的學,自己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抬頭能看到更藍的天,端起杯子能喝上更干凈的水,社會環境更公平、更正義、更安全……群眾的需求是具體的、有溫度的。
      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強調,切實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
      山東人民沒有忘記,總書記心系民生,在革命老區作出“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殷殷囑托;他牽掛百姓,留下“把涉及農民工的政策落實好”的深切關懷;他注情“三農”,描繪“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生動藍圖。
      五年來,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以極大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抓好民生工作,在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上用心用情用力,通過密密織牢民生保障“安全網”,通過改善百姓生活的一件件、一樁樁實事,讓好處看得見,實惠摸得著,使民生的含金量真正轉變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用心謀福祉:
      不忘初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出發點落腳點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和強國興邦高度統一,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省第十一次黨代會莊重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和諧美麗的幸福家園。這充分彰顯了新一屆山東省委心系人民的不改初心和真摯情懷,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和人民始終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山東明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斷發展人民民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讓人民群眾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中更加富裕,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黨和人民血肉相連、不可分離的生動寫照。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做到改革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民生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總書記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上。
      省委書記劉家義到山東工作后,主持第一次省委常委會議就研究脫貧攻堅,到基層調研的第一站就考察扶貧。去年8月,山東召開以問題為導向、向深度貧困進軍的“菏澤會議”,即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出“八個精準”要求,對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進,10位省委常委、副省長出席,省市縣鄉村五級人員參加;去年9月,召開以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為主題“臨沂會議”,堅持“先難后易”,把20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作為突破口;去年10月,召開以制度建設為重點的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八次全體會議,再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部署推進重點工作。
      省長龔正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盡最大可能,花更大功夫,下更大氣力,把民生投入安排好,把民生實事辦扎實,努力讓全省人民生活更美好。”山東傳統產業比重高,產能調整任務重,職工安置工作壓力大。2017年,濟鋼鋼鐵產線全面停產,產能調整涉及分流安置人員19834人。山東把職工安置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周密制訂科學合理的職工安置方案。深入基層調查摸底,廣泛征求職工意見,深入了解職工意愿,職工安置方案(草案)先后修改39稿,共設置14條安置渠道,基本實現安置渠道對不同群體的全覆蓋,安置崗位對人員的全覆蓋。近日,成功競聘新公司工藝技術主管崗位的濟鋼職工閆興田,即用一封感謝信表達了自己轉崗后的感觸和收獲。
      以人民為中心,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能只看數字報表,每走一步都要回頭看一看,問一問群眾滿意不滿意。當前,一場“廁所革命”正在齊魯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景區到全域,從城市到農村,從數量到質量……僅去年一年,山東全省完成廁所改造449萬戶。而為了更好了解改廁效果,不下通知、不打招呼、輕車簡從,省委主要領導隨機到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看一些沒打招呼、不作安排的村莊,力求深入透徹地了解地方改廁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為人民謀幸福。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以堅持以人為本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原則和路徑,是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為本,就要緊緊抓住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民生問題。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經濟欠發達的菏澤市調研,專門同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同志座談,共同探討扶貧開發和加快發展的良策。面對黃河灘區扶貧這塊“硬骨頭”,省委省政府自我加壓,主動作為,向灘區人民作出莊嚴承諾:2020年前解決60多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一諾千金,山東深入研究推進方案,確定灘區脫貧遷建的原則、方案及實施路徑,全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全面啟動實施。《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
      以人為本,在堅定維護人民利益的同時,合理引導人民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蒙陰縣72歲的貧困群眾徐美鳳說,我們的父輩是擁軍支前,現在讓我吃喝全靠政府,這不是打我的臉嗎?按照政策,徐美鳳可以享受“兜底脫貧”,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幫助下,她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養殖長毛兔,實現“光榮脫貧”。齊魯兒女牢記習總書記諄諄教誨,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把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因地因人找路子。
      用力惠民生:
      實事辦實、好事辦好,痛點就是著力點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下半程”,在著力解決民生痛點、難點的同時,還要不斷滿足新需要、回應新期盼。“緊緊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真正辦好辦實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話語鏗鏘有力。五年來特別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
      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抓住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養老、食品安全等與人民利益最密切的民生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老百姓的飯碗,是天大的事,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促進更加充分就業、更高質量就業,始終是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山東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率先建立就業與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政策聯動機制,率先建立失業動態監測、預測預警和預防調控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2017年,全省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04.54萬人,就業穩、創業興,成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安全生產牽動著千家萬戶,關系社會穩定和諧。“堅決打贏打好安全生產領域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全力維護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在日前召開的山東省安全生產電視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擲地有聲地說道。2017年,山東安全生產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指標實現“三個下降”,全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山東把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抓安全生產的力度前所未有:持續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快嚴”集中行動,深化大檢查和百日攻堅治理行動,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
      山東是駐軍大省、兵員大省,也是軍隊退役人員安置大省。去年,山東出臺《關于做好全省退役士兵安置和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首次實行退役士兵單獨招生免費教育試點,扎實做好軍隊退役士兵有關工作,有效安置25萬多人。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新期待。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就要把握發展大勢,緊扣人民需求,不斷滿足新需要、回應新期盼。
      “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放心。”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對“吃”提出了更高要求。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扎實開展食安山東建設,提出“建成全國食品最安全地區之一”目標,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流程監管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全省各級計劃抽檢食品批次達到49萬批,涵蓋從農田到餐桌各個環節和各類業態、品種;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威海5市被命名為國家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占到全國三分之一。
      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近年來,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問題突出,網絡環境下的新型犯罪形式層出不窮。山東整合多個部門資源,彌補工作短板,在省市兩級全部建成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公安、金融、電信部門合署辦公,逐步實現了“跨界聯動,合成作戰,以快制快,精準打擊”多部門一體化運行模式。“雪亮工程”建設、大數據警務云計算等現代科技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讓人民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民生工作面廣、量大、頭緒多,一定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民生改革領域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
      教育是民生之基,它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去年山東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檢查驗收,標志著我省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均衡后,實現優質均衡又提上議事日程。山東提出以“一體兩翼”為抓手,盡快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確保2018年“全面改薄”要求全部達標。在解決大班額問題上,山東將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學大班額長效防控及監測機制,確保大班額問題不反彈。
      改善民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山東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省、市、縣三級完整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率先建立全省統一、城鄉一體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率先開展城鄉一體、全省統籌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率先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率先開展職工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這“五個率先”叫響全國,成為山東引以為豪的“民生名片”。今年,山東社會保障工作又向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發。
      民生實事,就得說了算、定了干,也要常回頭看看推進結果如何。山東進一步改革現行績效考核方式,明確考核導向,精準設定指標,科學作出評價。2017年,民政部、財政部通過委托第三方抽樣調查、組織實地核查等方式,對山東省社會救助對象準確率、救助有效性、社會滿意度等50項工作指標進行抽樣調查。經過考核評價,山東最后得分為90.63分,是全國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等次的四個省份之一。
      用情暖民心:
      發展中補短板,補短板中謀動能

      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這對堅持共享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既要讓發展更有力度,著力做大“蛋糕”;也要讓發展更有溫度,努力分好“蛋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山東對改善民生的追求沒有止境。省委書記劉家義強調,“山東的發展成就是全省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艱苦努力創造的,發展成果應當由全省人民共享”,“緊緊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抓好民生工作。”
      共建與共享相輔相成。一方面,沒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就沒有可供共享的成果。費縣朱田鎮明石塘村地處丘陵地帶,以前是個出名的窮村,改革開放初期搞果樹種植,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這兩年,村里又辦起了農業合作社,桃子一個賣到10元,有機綠茶一斤賣到2000元。“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讓人民共同擔負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
      另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歸根結底要由全體人民共享。富裕起來的明石塘村村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望: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還要住得好、活得有滋味。村里按照城市住宅小區的標準,配套建設了水電暖氣等基礎設施,還建起了占地10畝的健身廣場。一到晚上,廣場上全是跳舞健身的村民。“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還要樹立長遠思維,在發展中補齊短板。摒棄急功近利,砥礪埋頭苦干,在“慮長遠”中“補短板”,山東就不僅能走得穩,更能走得遠。
      剛剛過去的一年,從省標以下83.2萬貧困人口脫貧到18個黃河灘區遷建村臺開工,從PM2.5、PM10平均濃度比上年分別下降13.6%、11.7%到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64.7萬套,從17市全部開展分級診療到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區域中心建設正式啟動……山東亮眼的民生福祉令人振奮,卻絕非一時之功,顯然離不開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民生規劃的長期布局,離不開山東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沒有發展中補齊短板的戰略視野,山東很難辦成一系列大事、解決一系列難事。
      發展中補齊短板,首先就意味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站位。不被暫時的困難所嚇倒,不被眼前利益所遮蔽,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山東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工業養活和富裕了山東人,但也給齊魯大地和山東人民帶來了煩惱和負擔。2017年,山東決定開展為期5年的“全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把安全生產和轉型升級統一起來,對全省化工產業特別是危化品生產、儲存、運輸、使用等全產業鏈進行全面治理。專項行動不僅帶來了更高質量的經濟收益,也讓我們收獲了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在發展中補齊短板,也意味著“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寬視野。過去,涉農資金分散于不同主管部門,無法形成為農合力。而在青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中,對不同部門、不同渠道涉農資金中的農民培訓經費,通過政府聯席會議進行統籌安排,整合用于職業農民培育,有效規避了“撒胡椒面”等影響資金使用效益問題,近4年來累計培育職業農民達10萬余人。下一步,山東將加快涉農資金整合,把分散在31個省直部門的涉農資金下放到縣,真正實現“多渠道引水,一龍頭放水”。山東清醒地意識到,從全局出發,才能統籌兼顧各項事業的發展,真正將短板補齊補牢。
      民生痛點也是發展機遇,民生改善將孕育發展新動能。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就能拓展更大發展空間。省委省政府力求通過改革實現增進民生福祉與動能轉換同頻共振,讓“抓民生也是抓發展”這一理念落地生根。
      解決好民生問題,發展才有更足的動力和后勁。在打響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這場“硬仗”的背后,是山東把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作為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的治本之策,通過提高安全生產水平來倒逼產業升級,通過產業升級來保障安全生產。
      改善民生也能促進發展。山東60歲以上老年人2000多萬,數量居全國首位,28%需要家庭護理服務,33%需要保健康復服務。養老形勢嚴峻,健康養老需求巨大。去年5月,山東首次明確提出創建“國家醫養結合示范省”的目標,醫養健康產業成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產業之一。2017年,山東確定規劃建設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選址醫療資源豐富、交通優勢明顯的槐蔭區,瞄準國際醫學前沿,把發展健康產業作為新動能培育的重點,打造醫療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國際醫學科學中心不僅將整合聚集一批高水平醫院,還將囊括科研、產業孵化、相關配套產業等,將來有望形成千億級的產業群。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山東將始終和人民緊緊連在一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