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譜寫新時代省會“三農”工作新篇章

    發布日期:2018-03-10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作為省會城市,濟南要充分發揮省會優勢,擔當省會使命,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從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實際行動,舉全市之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在全省率先走在前列,譜寫新時代省會“三農”工作新篇章。
      突出建設都市精致農業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堅持依城發展、為城服務,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著力培育提升平陰玫瑰、章丘大蔥等十大農業特色產業,推行“一縣一品”、“一鎮一品”,到2020年,十大農業特色產業總面積發展到100萬畝,帶動全市相關涉農產值達到1000億元。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耕體驗、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到2020年打造5個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和20個鄉村旅游園區,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50億元。培育60個年產值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70%。實現鎮級電商服務站點全覆蓋。實施產業融合示范園工程,到2020年扶持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綜合體或田園綜合體。
      以創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契機,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2020年,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比重達到85%以上,確保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到2020年,“三品一標”產品達到1200個,培育農業知名區域品牌20個,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20個。
      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450家、3000家和6500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到2020年,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30萬畝,全市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率達到50%以上。
      實施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左右,建成3個以上省級農業機械化示范縣。
      突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開展城鄉綠化行動,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到2020年創建10個省級森林鄉鎮、140個省級森林村居,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35%以上,濕地保護率達80%。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統籌推進南部山區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
      繼續推進農村“七改”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繼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基本完成農村改廁任務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任務,農村公共場所和農村新型社區實現冬季供暖。
      2018年打造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0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62%以上;到2020年基本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省、市、縣級示范村達到1000個,80%以上的村建成美麗宜居鄉村。
      突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大力培養鄉村新風尚,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積極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進農村紅白理事會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
      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實施“百鎮千村”建設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市80%的村和鎮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
      突出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深入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著力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從“好人”中選“能人”,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加大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力度,確保縣域范圍內平均每村每年財政補助運轉經費不低于9萬元,并建立正常增長機制。
      完善村(居)民自治機制,健全民事、民議、民決制度,促進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實現村級事務共建共治共享。
      強化法治鄉村建設,提高群眾法治意識。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以“雪亮”工程為載體,開展農村“技防示范村”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環境。到2020年每個農村派出所創建3個“技防示范村”。
      突出改善農村民生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堅持規劃先行,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統籌考慮城鄉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因素,科學定位村莊發展方向。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創業帶就業,2018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
      優先發展鄉村教育事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鄉村醫療和社會保障水平,到2020年,新建基層衛生機構48所,改擴建30所。
      推進健康村鎮建設,到2020年,國家、省級衛生鎮分別達到8%和50%。2018年新建農村幸福院100處,到2020年,實現縣區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突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增強鄉村振興活力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落實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制度。
      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繼續推進產權交易平臺、融資擔保平臺、信息管理平臺“三臺共建”模式,發揮市農擔公司政策性擔保作用,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
      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底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使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實現收入翻番。
      突出精準扶貧措施落實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堅持“兩不愁、三保障”現行標準,制定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不斷完善保障性扶貧措施。確保全市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鞏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
      強化精準扶貧措施,以“老弱病殘”特殊貧困群體攻堅、南部山區攻堅、脫貧成果鞏固提升為重點,圍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領域,從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工作舉措、深化精準施策。
      實施貧困村環境改善工程,到2020年,實現貧困戶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全覆蓋,旱廁、危房全改造,垃圾、污水全處理。加快推進脫貧遷建工作,2018年全面完成南部山區老峪、積米峪兩村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到2020年,全面完成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任務,妥善解決34.7萬人的安居問題。
      突出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持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任務相適應。深化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中長期信貸支持。
      強化鄉村振興用地支持,實施人才振興戰略,增強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完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推動鄉村組織振興,落實“為擔當者擔當、讓實干者實惠”制度體系,將鄉村振興與干部考核掛鉤,激勵更多的優秀干部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鍛煉成長。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