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改革涉及范圍之廣、調整程度之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此前,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變革新征程。我市各界人士紛紛表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重要意義。
市編辦主任張強
全面學習領會中央部署要求扎實推進黨政群機構改革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改革舉措,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張強表示,市編辦作為負責配置黨的執政資源、推進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部門,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今年,我市將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部署要求,對市和縣區黨政群機構進行全面系統梳理,推動機構和職能優化整合,進一步理順職責關系,使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更有利于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更加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其中,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主要著眼點,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堅決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加強和完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張強說,下一步,濟南將積極探索創新,在完成上級部署“規定動作”的同時,立足“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實際需要,做好“自選動作”。與去年市級層面開展的“大水務”“大交通”“大建設”“大綠化”改革搞好銜接,同步推動大部門制改革向縣區延伸,積極推進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保障。
張強說,濟南將以雄安新區大部門制做法為借鑒,總結推廣濟南高新區體制創新經驗,以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各類功能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強有力的發展引擎。同時,堅持把機構改革與放管服改革統籌謀劃,把體制創新與流程再造同步推進,扎實推進組建行政審批局、編制“零跑腿”“只跑一次”“你不用跑我來跑”事項清單、開展“證照分離”試點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濟南大學教授郝麗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此次機構改革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既立足當前也著眼長遠,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理順職責關系。”郝麗認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機構改革方案,開啟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征程。
她表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使機構職能不斷優化、逐步完善。這就要求改革既要堅持問題導向,又要突出重點領域,而最為關鍵的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離不開黨的全面領導。
“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改革才能切中要害;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改革才能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黨和國家事業才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郝麗說,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因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涉及面廣、影響范圍大、任務艱巨繁重。可謂“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充分發揮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強大政治優勢、思想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以及其他各方面優勢,運用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我國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排除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及時解決重大矛盾,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供正確方向指引和根本政治保證。
市委黨校教授孫志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經過7次機構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的重大轉變,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孫志華說,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黨以共產黨人的擔當和歷史責任感,再次深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適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適應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要求,適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與以往的7次改革相比,這次機構改革力度更大、涉及面更廣、特色更鮮明。”孫志華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最大優勢,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從根本上說要依托科學合理的體制和制度。所以本次機構改革要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此前7次機構改革基本限于行政系統內,而本次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理順和優化黨的部門、國家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的職責,推進跨軍地改革,科學設定黨和國家機構,準確定位、合理分工、增強合力,防止機構重疊、職能重復、工作重合。實現各類機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從而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執行力,激發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活力,增強人民軍隊的戰斗力。”孫志華表示,本次改革還提出了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穩定化,既立足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又著眼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蔣海升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勢在必然
蔣海升認為,從改革的自覺認知方面來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野下謀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化問題,體現了執政黨從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方面對機構改革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任務艱巨復雜,組織實施難度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既高度注重頂層設計、整體謀劃、統籌考慮,又鼓勵地方和基層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體現了黨中央制定政策的智慧,充分體現了決策部署的科學性。
蔣海升說,馬克思的生產力決定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強調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隨著科技生產能力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機構改革同樣需要與時俱進。當前黨和國家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夠健全,同戰略布局、目標要求還不能很好適應,機構改革勢在必然。
蔣海升表示,這一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革命性、全面性之強,前所未有。要準確把握這場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一直在積極探索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付出了艱辛的努力。4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歷程表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條,體現了執政黨治國理政理念達到空前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