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對于群眾監督也要立聞立改

    發布日期:2018-07-31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昨天看到好幾個聞過即改的新聞。鄭州田先生的養老信息表性別錯寫成“女”,折騰了5個多月還沒改過來。《大河報》報道了,當天上午就被改了過來。前兩天,因為河北省超限運輸通行證遲遲不批,大貨車主給河北省委書記發了公開信。省委書記批示當天下午,該公司的審批就過了。昨天,河北省交通廳公路管理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被問責。
      我們樂見媒體監督立竿見影,也欣聞黨政干部心系百姓,但也忍不住想問一句:“早干嘛去了?!”
      類似的質問,在每次“媒體一報就好、領導一批就動”時,都會重復上演。這不是吹毛求疵,相比對監督置若罔聞、堅決不改,雷厲風行當然值得贊賞。但是監督方式并非只有媒體報道和領導關注,群眾監督也是監督。群眾監督的時候,為什么沒有這種聞過即改的態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
      作為社會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群眾監督的力量不容小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從嚴治黨必須依靠人民,要織密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表現都要交給群眾評判。”
      尤其是當下的“最多跑一次”等“放管服”改革,改革本身就是為了便民、利民。改革效果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群眾的問題,自己的意見都沒有用,這樣的改革,談何維護群眾利益。
      群眾意見箱不能空懸,群眾監督的力量不容忽視。輿論監督和上級政府的監督,威力顯著,是件好事,但監督不要“單兵突進”,群眾監督等其他監督方式與輿論監督、上級政府監督相互補充,才能構建強有力的監督體系,讓“放管服”改革改出實效、改出常態。
      要打造有力的群眾監督,就要破除三種障礙:一是信息不對稱,群眾無從監督;二是渠道不暢通,群眾無法監督;三是作用難發揮,群眾無心監督。簡單地說,就是讓老百姓有理說、有地兒告、有人理。
      這也是“一次辦成”等“放管服”改革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從諫如流,習慣被群眾監督、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讓群眾監督也能立聞立改。
    編輯:姚立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