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調包,紀委介入檢察官實名舉報》的自媒體文章在網上瘋傳:4名來自鄭州、洛陽、周口等城市的家長表示,4家孩子今年高考分數與以往成績、高考后估分嚴重不符,懷疑答題卡被人調了包,并向紀檢監察部門實名舉報河南省高考招生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濫用職權、組織考試作弊、內外勾結”。目前河南紀檢監察部門已介入調查。
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一石激起千層浪。高考事關千家萬戶,社會關注程度之高無需贅言。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底線,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因此,“調包”事件迅速發酵成一起公共輿情事件。倘若“調包”被查證屬實,必將臭名遠揚,成為高考歷史上極不光彩的存在。連答題卡都能“調包”的話,還有什么不能干、不敢干?當地招生辦及教育管理部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從媒體報道看,這次事件的確疑點重重。除了4位考生高考成績與以往成績、高考后估分嚴重不符以外,答題卡上作文不是考生本人所寫、答題卡存多處修改痕跡、同一場考試筆跡不一、同一考生答題卡二維碼不同等爆料細節,更是將疑點明確地指向了“調包”。此外,4名家長要求公開考生全部高考試卷,結果遭到拒絕,報案后警方出面也無法調取試卷,疑點就更重了。
疑點只是疑點,“調包”是否存在,目前無法下定論。當地紀檢監察部門已介入,真相還得飛一會兒。事實上,當地招生辦本來可以拿出積極作為,將輿論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在相關部門、媒體的監督和見證下,公開4位考生的所有試卷。令人遺憾的是,當地招生辦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成本高、時間長的司法途徑,于是等不起的家長選擇網絡舉報,頓時輿論大嘩。
無獨有偶,2013年福建省惠安縣文科考生楊婷婷在網上發帖,反映其高考分數“被調包”,引發廣泛關注。迫于網絡輿論壓力,福建省教育考試院破例向在場的18家境內外媒體出示了楊婷婷全部4科的答卷原件,最后證實系考生造假,網上主流輿論也從質疑福建教育考試院轉向譴責考生。據報道,此類鬧劇在福建幾乎年年上演,因為個別考生成績不理想,就編造謊言應付家長。
考生的高考答卷不是什么國家秘密,充其量只是部門的“工作秘密”,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繼續秘不示人。公開是最好的危機公關,只要將4位考生的全部答卷公之于眾,真相自然會水落石出,究竟有沒有“調包”一目了然。在這件事上,真相不會更不該缺席,與其讓真相遲到,不如主動公開,讓真相來得更快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相關部門的媒介素養不能拖后腿。
究竟是一場匪夷所思的“調包”濫權事件,還是一場匪夷所思的鬧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