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州市中山六院麻醉科走廊的公告板上出現了一則特殊的“警報”:近期連續出現有職工在頭暈、明顯心悸等狀態下堅持加班,在此給予慰問,但不表揚。隨后在公告板上寫下了身體不舒服時應該怎么做的溫馨提示。這一則特殊的“警報”流傳到網絡后,引起廣泛關注。(9月2日《廣州日報》)
一直以來,“帶病堅持”經常被當作一個人優秀工作態度的體現。在很多先進人物事跡的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主人公“帶病工作、超負荷工作”等字眼。但是在當下,“以人為本”“生命最大”的理念更該深入人心,社會是時候樹立一個正確的、健康的、科學的工作生活觀念了。
尤其醫護群體。在維護健康和挽救生命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狀態無疑非常重要,生病后的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會有所下降,在這種狀態下診療容易發生誤判或誤操作。對醫護人員自身而言,帶病堅持高強度的工作,也不是值得表揚和鼓勵的事情,它可能造成醫患之間的交叉感染,從而加重雙方的病情,有些甚至因此猝死在工作崗位上。
根據今年初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我國三級醫院醫師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為51.13小時,大大超過每周40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該報告還指出,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師能夠休完法定年假,甚至還有4.4%“不知道自己有年假”。也就是說,醫生平時已經是高負荷運轉,再讓他們“帶病”堅持工作,無論對患者還是醫護人員本身來說,都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所以說,對醫護人員帶病工作“給予慰問但不表揚”,是一種理性的管理方式。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并沒有鋼鐵之軀。先保證好他們的身體健康,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這也是一種正確的敬業觀。不僅是醫生,任何職業的勞動者都應該理直氣壯地在生病時去休息。這是對自身健康的負責態度,也是對工作的負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