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日在弗拉芒語中是“橋”的意思,在這座比利時城市,橋連著水,水連著橋,訴說著動人的水城故事。四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里的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說,“橋不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時也是溝通、理解、友誼的象征。”6月28日,同一地點,“2018·中歐人權研討會”舉行,60多位各國專家學者圍繞“文明多樣性與人權保障”的主題,探尋多元文明的人權共識,架起中歐文明共榮之橋。
“在世界人權和其他很多全球性問題上,歐盟和中國可以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研討會當日,美國發布了2018年度人口販賣報告,將中國列為人口販賣情況最嚴重的國家,并指責中國沒有做出任何顯著努力來改變這種情況。與會專家學者紛紛對美國這一舉動提出批評。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認為,美國發布這一報告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不僅沒有建設性,反而有損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各國對人權的推進有各自的方式,中國的人權進步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是緊密聯系的,我們把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要位置,成為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美國卻無視中國在打擊拐賣人口方面所取得的實際進步。”實際上,美國自身人權狀況堪憂,貧困人口、種族歧視、槍支泛濫、金錢政治等問題困擾美國社會,但卻“打著人權的旗號搞雙重標準,因此這個報告沒有什么公信力”。
比利時智庫馬達里亞加基金會執行主任皮埃爾·德福安認為,美國的行為具有侵略性且不負責任,“我們還需要警惕某些政府和機構利用人權這個‘工具’企圖達到阻礙中國發展步伐的目的。”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中心主任湯姆·茨瓦特談到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時表示,美國在人權理事會中遭受到了挫折,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而不是退出。“但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態度,他們放棄了協商解決問題的機會。事實上,美國已從多個國際組織中退出,歐洲和中國更應該走到一起,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在人權問題上的合作同樣如此。”
歐洲學院教授克里斯蒂安·梅斯特表示,“中國在深化國際合作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人權是歐盟與中國加強合作的議題之一,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后,在世界人權和其他很多全球性問題上,歐盟和中國可以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不同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實現人權和民主的途徑也有所不同”
此次研討會的重要內容是探討文明多樣性、在多元文化中尋求人權共識等問題。
歐洲學院院長約爾格·莫納爾表示,受文化因素的影響,人們對人權的理解不同,基本權利的實現方式也不一樣。
法國新人權協會主席皮埃爾·貝爾西斯表示,“我們要搞清楚如何以不同的形式來實現民主。沒有一種普世皆準的民主,人權的保障也是一樣的。”
皮埃爾·德福安認為,對人權和民主的追求應該符合各個國家的文明史和發展情況。“不同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實現人權和民主的途徑也有所不同。我們應著眼于解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
克里斯蒂安·梅斯特認為,人權保障不僅針對單一個體,還針對不同的群體。人權具有政治、經濟、社會的相對性,也具有條件性,人們對人權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的。
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勝雅律表示,應改變片面強調西方和中國在人權方面存在不同意見的現狀,承認西方和中國擁有很大程度的共識,且共識遠遠大于分歧。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表示,文化寬容是提升各國人權水平、促進人權合作的重要途徑。人權是實現人的幸福生活的一種手段,因此它是存在多種樣態的。增進跨文化認同、相互交流、協調合作,是人類實現良好人權保障的渠道。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文明交流的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會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可”
經過努力探索,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得到了有效保障,與會專家在發言中對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魯廣錦以事實闡明中國對人權的充分保障: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1981年至2015年,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28億,這一數字比拉美或歐盟的人口還要多;中國已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方面構建起較為完備的人權法治保障體系;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給各國帶來發展機遇,促進了各國人民發展權的實現;中國建立了當今世界上最龐大且日益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術聯盟主任伊曼紐爾·卡斯特拉林認為,去過中國的人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的發展,他們也更了解中國的進步,“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文明交流的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會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可”。
在多元文明體系中,中國人權觀的影響是巨大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健指出,《世界人權宣言》中包含有“仁”“禮”“道”等中國思想要素,且在第一條中,西方的“理性”和東方的“良心”并列成為人權思想的哲學基礎。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認為,孟子思想注重責任意識的培養,這種以責任為核心的哲學思想能夠促進非西方國家人權思想的挖掘,夯實中國人權話語的文化根基。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講師楊博超表示,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極大緩解人權領域甚至文明領域的沖突,其中蘊含的脫胎于中國傳統文明的包容性人權思想將為國際人權保護和人的和諧發展提供新思路。
與會專家表示,中歐在人權領域有許多不同的做法,但對人權的保障和尊重是一致的,當今世界局勢紛繁復雜,歐盟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是促進世界穩定、和平與繁榮的關鍵因素,未來,中歐人權對話必須也應該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