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國家天文臺等首次利用遙遠類星體探測宇宙結構形成史

    發布日期:2018-01-16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日前,世界最大的星系巡天項目eBOSS國際科學合作組發布了最新宇宙學研究結果:通過觀測距地球68億光年到105億光年之間宇宙深處類星體的空間分布,發現了顯著的紅移畸變信號。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利用遙遠的類星體探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歷史。本次研究,合作組共發布了7篇論文,其中2篇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公博等科研人員領銜完成。研究論文已在科學預印本網站發布。
      紅移畸變現象是星體在局部引力勢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三維成團模式。該信號與引力直接相關,因此是在宇宙學尺度上研究引力的最重要探針之一。2001年,人類首次通過觀測星系的成團性,在近鄰宇宙中發現了紅移畸變現象。本次觀測結果是人類首次利用宇宙深處的類星體,在宇宙只有今天大小的1/3—1/2之間的時期,觀測到了紅移畸變信號。此結果是繼2017年5月,該合作組首次利用類星體發現顯著的重子聲波振蕩信號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將對后續的暗能量及引力性質等宇宙學前沿課題研究有重要意義。
      2015年至今,趙公博領導的eBOSS合作組按計劃順利完成了類星體巡天觀測和數據處理,以及暗能量等宇宙學前沿問題研究。該研究證實了利用高紅移類星體開展宇宙學研究的可行性與優勢,為后續的類星體、亮紅星系以及發射線星系巡天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