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山東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等6大問題

    基層評職稱側重看業績

    發布日期:2018-04-24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4月2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我省最新出臺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進行解讀。這是我省職稱制度30年來首次全面性、系統性改革,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總要求和路線圖,推出了25項具有高“含金量”的改革措施。
      解決“天花板”問題職稱層級補齊至正高級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于富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此次職稱制度改革,有很多創新點。首先是健全制度體系。過去,我省經濟、統計、工藝美術、實驗技術系列沒有設置正高級職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評到副高就“到頂了”,專業類別設置也較為籠統,新行業、新專業需求未能充分體現。針對這些問題,此次改革健全職稱層級設置。對未設置正高級的系列,設置到正高級,補齊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完善職稱專業類別設置,各設區市和行業主管部門可在國家規定范圍內結合本地、本行業實際,設置有關專業類別,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發展開辟了通道。
      同時,對實行全國統一考試“以考代評”專業的職稱,不再進行職稱評審或認定。凡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明確可聘用專業技術職務的,取得職業資格,可視同具備相應的職稱,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
      破除“一刀切”問題外語計算機不再是“硬杠杠”
      過去,職稱評價標準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問題,并把職稱外語考試、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考試作為職稱評審的硬杠杠,造成了評審標準的“一刀切”現象。
      在國家頒布的評價標準基礎上,此次改革我省制定了更加符合實際的各系列(專業)評價標準,將評價標準的重點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并健全標準條件動態調整機制,樹立了鮮明的評價導向,破除了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
      具體來講,就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品德放在評價的首位;堅持分類評價、科學考察,對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將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堅持以用為本,突出實績,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的權重。
      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問題采用多種手段綜合評價
      在評價主體方面,下放職稱評審權,擴大基層和用人單位自主權;在評價方式方面,根據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采用筆試、面試、考察、人機對話、教學測評、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手段,運用定量、定性等多種方法,對參評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特別是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淡化或不作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側重考察工作業績,評審時可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建立起“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改革,把“一把尺子”變為了“多把尺子”,職稱評價的方式更加符合實際,更加靈活科學。
      解決“玻璃門”問題拓寬參評人員范圍
      “玻璃門”的特點,就是看得見,但門不開依然進不來。
      過去,非公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不能參加職稱評審;已評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再參加其他系列的職稱評審。此次改革,我省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限制,進一步明確:凡在我省企事業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關系的專業技術人才,均能申報職稱評審。
      同時,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申報評審待遇;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員等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再申報評審或報考其他相近系列(專業)同級別的職稱;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解決“銜接不緊”問題通過解聘低聘破除職稱終身制
      職稱制度不是一項單一的制度,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后面接著人才使用。此次職稱制度改革,我省著力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使用制度的有效銜接,有效發揮了職稱制度對人才培養、使用的導向作用。
      比如,落實與職稱制度相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加快培育與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密切相關的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推進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相銜接,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與使用、晉升相銜接的激勵制度,將專業技術人才參加繼續教育作為職稱申報和崗位聘用的重要條件。
      又如,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堅持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實現職稱評審制度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相銜接。用人單位承擔主體責任,對取得相應職稱的,實行競爭聘用(任),對不能較好履行崗位職責的,可通過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職稱終身制。
      解決“手段單一”問題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單制度
      此次改革在加強職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同時,建立回避、保密、過程記錄、檔案管理等制度,全面實行“四公開、兩公示、兩報告、一告知”制度,即政策、標準、程序、結果公開,評前和評后公示,評前和評后向人社部門報告情況,評后向社會告知評審結果;建立健全職稱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虛假網站、制販假證、考試作弊、評審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職稱評價、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的不法行為等。
      今后,我省將繼續深化工程、衛生、農業、會計、科學研究等領域職稱制度改革,確保5年內完成全部系列的改革任務。嚴厲打擊違紀違規評審、學術造假和腐敗行為,對違紀違規者“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