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版刊發“核心技術之問”系列報道,聚焦如何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報道刊登后,引發基礎研究人員、企業研發人員等科技工作者廣泛關注。他們表示,突破核心技術,關鍵在人。當前我國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需求很大,希望引才用才機制和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完善。
如何激發創新人才的活力動力?如何為科技界產業界科研工作者營造創新環境?記者深入科研院所、技術園區繼續展開調查。
——編 者
讓水下通信告別對講機模式
近年來,國家海洋強國建設深入推進,海的潛力不斷釋放。伴隨著人們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步伐,水聲通信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也不斷凸顯其重要性。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喬鋼教授帶領的團隊,就在這片領域潛心“遨游”多年。
“海水對電磁波的吸收非常強烈,所以陸上通信依靠的載體電磁波在水下往往失靈。在學界,大家公認水下唯一有效的遠程傳播信息的載體就是聲波。”團隊成員馬璐副教授介紹,該團隊所做的核心工作就是研究以聲波為載體,在水下傳播各類信息的水聲通信技術。
水下通信困難重重,如何讓信息傳輸更穩定、更高效?這是困擾國內科學家的難題,也是世界上各個攻關團隊暗暗角力的核心技術領域。喬鋼和同事們近年來鉚足勁頭,咬定目標不放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過去,水下信息傳輸存在弊端,收和發不能同時工作。就像對講機一樣,你把信息傳給我,我收到了再反饋給你,速度慢、效率低。”喬鋼說,我們團隊第一個嘗試掌握遠程、矢量、全雙工水聲通信技術,并且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在實驗上獲得了結果。據介紹,該技術可以讓水下信息傳輸告別對講機時代,實現實時收發,“效果就像在陸地上打電話一樣”。
“有了這種水下實時通信的手段,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領域,工作效率都會大大提高。”喬鋼表示,目前我國在水聲通信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處在并跑競賽階段,但要掌握、突破更多核心技術,就看誰跑得更快、更穩。
政策松綁,全身心投入科研攻關
但是,如何在掌握核心技術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穩?不斷調動科研人員尤其是基礎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其活力和創造力至關重要。這不僅需要在待遇上提供良好保障,也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做研究、一門心思攻難關,才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可能。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收入上有充分保障,生活上無后顧之憂。”2016年,喬鋼作為中國科協九大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科技三會”,“在那次大會上,參會的科技工作者,對于改進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特別是對勞務費的使用呼聲強烈。”
實際上,由于相關規定對勞務費開支范圍和標準與實際科研活動不相匹配,導致科研人員干了很多額外的活,卻拿不到應有的勞務收入。“這讓科研人員積極性很受挫,特別是對于生活基礎比較薄弱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喬鋼表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工作者的呼聲,在“科技三會”召開后不久,有關部門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在勞務費開支范圍和標準上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
這一政策松綁,讓喬鋼團隊的成員頗為受益。“學校給的工資待遇并不低,加上現在能夠通過參與具體項目獲取與工作量相匹配的勞務費,更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馬璐兩年前博士研究生畢業并留校工作,今年剛剛評上副教授,科研工作勁頭特別足。
“目前,從事核心技術研發的科研人員的整體收入與他們的能力、貢獻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些問題都在向好發展。”喬鋼介紹,目前他的團隊本著多勞多得的原則,在政策許可范圍內,讓承擔額外教學和科研任務的教師獲得更多補助,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保障,更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提供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記者在與喬鋼團隊交流的過程中,該團隊多名成員表示,物質是基礎,但是對于從事核心技術研發的科研人員來說,良好的創新環境、事業發展平臺才是激發創造力最好的助推器。
團隊成員萬磊副教授畢業于國際知名大學,2017年放棄了10萬美元年薪的工作,回國加入了喬鋼團隊。“一方面,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水聲研究處于頂尖水平,另一方面,在和喬鋼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團隊良好的創新氛圍,能讓我快速成長。”萬磊說,水聲通信研究是實驗科學,需要團隊成員密切配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才能出成果。同時,學校以“三海一核”為核心,形成了互相關聯的學科群,對于研究的開展也大有裨益。
喬鋼表示,從事核心技術研究,既要有好的帶頭人,更要有好的團隊。“學校非常重視科研團隊的建設,重視傳幫帶,讓年輕人在團隊里盡快成長。”喬鋼說,“我們團隊現在盡量給年輕人壓擔子,無論是項目申報、學術論文發表還是職稱晉升上都向年輕人傾斜,讓年輕人做事更有動力、更快挑大梁。”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力資源處有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開始,全校針對各層次專業技術引進人才啟動了“X111”模式的支持政策,即根據各層次人才類型提供額度不同的具有競爭力的年薪、打造1個科研創新平臺、組建1支學術創新團隊、營造1個安居樂業的環境。該負責人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為科研人員營造更加優質的創新環境。
核心技術的研發,最終是為了應用于各類實際場景,服務于國家發展。“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既能夠釋放科研人員的活力,也能夠反哺科研人員,增加他們的收入。”喬鋼介紹,過去由于缺乏成果轉化的意識,團隊一系列領先的科研成果在產業化方面有所欠缺。“現在,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努力。在學校和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幫助下成立了科技公司,更加注重軍用項目達到最終的科研目標之前的技術溢出,嘗試開拓軍民融合項目。更好促進成果轉化,推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