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國際醫學中心,一批批的大項目好項目正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一幅醫養之都強勢崛起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位于槐蔭區美里湖街道美里西路北段、濟廣高速公路以北,總建筑面積11.3萬平方米的濟南先進材料智造港一期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正在加速開創“先進材料”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濟南西站樞紐經濟商務區,“京滬康養產業基地”“京滬科創大廈”等9大“京滬”系列特色樓宇已掛牌運營,現代化運作樓宇規模超過400萬平方米,片區入駐中石油、中鐵建、中糧等央企20家,宜家、麥德龍等世界500強企業9家……走進槐蔭,一個接一個重大項目接連開工,一批批在建項目快馬加鞭,項目建設的熱潮彰顯著槐蔭這片熱土強勁的發展脈動,傳遞出槐蔭時不我待的發展決心和信心。
槐蔭區緊抓項目建設“生命線”,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以高質量項目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讓拼項目、拼發展成為槐蔭最強音、工作主旋律。今年以來,全區上下堅持“項目為王”理念,以“抓項目強產業深化落實年”和“作風紀律提升年”為牽引,部署項目建設、產業升級、改革創新等“十大攻堅行動”,著力構建“342”現代化產業體系,整合國際醫學中心、槐蔭經濟開發區、樞紐經濟商務區、中央文化區連片打造“濟南西站樞紐經濟集聚區”。截至10月底,全區共有5項經濟指標排名全市前五,8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7項指標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謀劃策劃258個項目、總投資1386.52億元,創歷史新高。198個在庫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33.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7個月走在全市前列……一個熱情洋溢、活力充盈的“新槐蔭”正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奮楫揚帆、加快崛起。
醫學中心片區累計開工項目60個
大河之畔京滬之間崛起“醫學之城”
作為槐蔭區“342”現代化產業體系三大主導產業之一,醫養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槐蔭區實現產業導入與協調發展相統一的生動體現。槐蔭區始終堅持醫學中心“高端化、特色化、國際化”發展定位,集中資源、資金、力量向醫學中心聚焦,全力保障醫學中心建設發展。片區累計開工項目60個、總開工面積達到859萬平方米、總投資800億元。
總投資14.3億元、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共享技術服務平臺項目,是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醫學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板塊。這里建有區域最大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以“引領技術創新,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立足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反哺服務社會”為宗旨,運用信息化系統實現大型儀器設備的專業化管理,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
醫學科技創新中心近三年承擔各級科研項目213項,發表學術論文290篇,校(院)授權專利1734項。項目聚焦平臺、人才、成果轉化,助力醫學中心引入陳香美、李蘭娟、徐濤等60余位高層次人才,與廣安門醫院聯合培養研究生;落地協和醫學院八大處醫院、中核醫用放療用直線加速器總部、深圳納諾克生物、廣州華銀康檢驗、強腦科技、中關村系列項目和韓國DDH、以色列阿瑞尼塔心肺CT等項目;共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大學科技園,搭建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孵化沃科海思、匯智康、中國科學院腦機接口等項目,簽訂各類技術合同800余項。
醫學科技創新中心的蓬勃發展是濟南國際醫學中心一直以來錨定“高端化、特色化、國際化”發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一座以醫為核心、醫藥結合、醫工結合、醫信結合、醫養結合的醫療健康產業聚集高地的縮影。今年以來,槐蔭區以“項目深化年”為總牽引,科學謀劃、優化布局,注重引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建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槐蔭區與濟南國際醫學中心“二位一體”發展模式的構建,實現了以體制改革“破題”,構建出了市場效率更優的運作體系。濟南國際醫學中心管委會籌備產業發展基金,與槐蔭區共同推進片區土地熟化、工程建設、項目運營、投融資等業務,形成市場主導、政府支持、高效運轉的管理運營體制……一系列的創新舉措為濟南國際醫學中心以產業導入“支撐”、打造要素市場更活的產業生態注入了強大動力。
眼下,在醫學中心這片熱土上,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國際眼科與視光醫學院、省質子中心、精準醫學產業園等多個重大項目陸續建成運營,五大科技產業集群聚勢成峰。齊魯醫院建院百年以來第一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山東大學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在黃河之畔、京滬之間,一座孕育著新動能、新活力的“醫養之都”正拔節生長。
“交通樞紐”加速升級“經濟樞紐”
濟南西站樞紐經濟商務區打造發展新引擎
“工廠預計年加工豬肉類產品30000噸、豆制品8000噸、蛋制品3000噸,可為旗下燕喜堂、可立餐等眾多品牌提供配餐保障,服務規模覆蓋山東省及周邊省份2000多家門店。”眼下,位于臘山街道的濟南正泰恒綜合加工中心進入試運行階段,即將正式投產。綜合工廠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打造省內一流的自動化生產加工基地、冷鏈物流配送基地、現代化工業旅游基地。
“槐蔭良好的營商環境及各部門的支持協作,推動了企業落地生根。同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貫穿項目周邊,便利的交通位置為企業下一步更好地服務省內及京津冀地區賦能。”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濟南正泰恒綜合加工中心的落成是槐蔭區交通優勢向產業優勢升級的一次生動體現。
隨著京滬、濟鄭等高鐵線路的貫通運營,槐蔭已成為京津冀、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濟南都市圈戰略的重要交匯點。濟南西站日常開行班次近400趟,直達366個城市或站點,覆蓋26個省會城市、4個直轄市,日均迎送客流量約10余萬人次,是全市流量最大的高鐵站,是山東省首個實現地鐵、高鐵、長途客運、市內公交“零換乘”的交通樞紐。
依托于四通八達的交通,槐蔭區以打造樞紐經濟“新高地”為目標,為走出去開拓廣闊的市場打開開放之門,并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
濟南正泰恒綜合加工中心加快推動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流量”變“留量”,將濟南西站樞紐經濟商務區建設成為槐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增長極和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核心承載區,打造宜商宜業宜居宜游的“樞紐之家”。商務區瞄準“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會展、大商務”五大功能組團,依托轄區
內60余座高品質寫字樓,提升精準招商水平,高標準、高起點、高規格統籌推進片區一體發展,形成高端資源要素配置新高地。
位于張莊路街道的京滬科創大廈是商務區60余座高品質寫字樓之一。這座主體188米的超高層建筑,也是槐蔭區首批命名的“京滬系”樓宇之一,目前已有全國前三、內地第一的保利國際拍賣以及天蘊集團、山東小雨汽車科技、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等57家企業、單位入駐。5萬平方米的中開院孵化器全面聚焦“孵化+投資”領域,重點招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同時積極構建5大服務平臺進行賦能,每年精準服務企業達到200次。未來5年預計可招引培育科技型、創新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榮譽。
如今的西客站片區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繁華街區人流如織,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總部機構選擇槐蔭、投資槐蔭、扎根槐蔭、興業槐蔭。
發力領跑“先進材料”新賽道
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
主體結構封頂、外立面形象逐漸顯現、屋面防水加速施工……近日,位于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的濟南先進材料智造港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50余臺施工設備轟鳴聲不絕于耳,300多名工人忙碌在各個施工點,不斷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截至10月底,該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4.2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進度85%。在不久的將來,這里必將為槐蔭乃至全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打造“工業強市”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強省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以來,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全市“項目深化年”工作部署,聚焦全區“抓項目強產業 深化落實年”目標任務,堅持落地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投產,全力繪就項目建設“奮進圖”。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在建項目23個,其中2024年新開工項目9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40億元,工業投資占全區比重90%以上。
“新材料”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條重要賽道,槐蔭區以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作為主陣地主戰場,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先進材料產業快速聚集,加快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集群與區域合理分布,開創“先進材料”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重點圍繞半導體及其應用“一號產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布局寬禁帶生產設備制造、工業母機等6大產業園,形成從“廠房林立”向“產城融合”蝶變的藍圖設計。成功組建全市首支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實現晶芯半導體項目基金首投。今年以來,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洽談產業項目100余次。“超寬帶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等7項科技項目獲評全省重大創新工程。
“去年,我們的8英寸碳化硅襯底開始小批量量產,今年增長較快,已經率先實現海外客戶批量銷售。”說起今年的市場表現,位于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的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席CEO鄧一敏侃侃而談。天岳是一家專注于碳化硅襯底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科技型企業。鄧一敏用幾個關鍵數字向介紹了他們的行業競爭力:天岳的導電型碳化硅襯底市場占有率躋身全球前三,去年新項目投產帶動天岳營業收入增長近200%,今年仍保持增長勢頭。
走訪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多家企業,頻頻能聽到“超預期”“逆勢增長”等關鍵詞。目前,經開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2家、“瞪羚企業”22家,“產業強區”的支撐動力更加澎湃涌動。
在2023年度全省開發區考核中,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被評為“一等”等次,其中在12個單項經濟指標中,工業投資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及占比、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4項排名第一。
繪就百姓生活幸福底色
民生項目建設暖到百姓心坎里
槐蔭區項目建設帶來的新成色不僅體現在產業和發展上,還體現在百姓幸福的生活底色上。槐蔭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全區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0.32%。各類民生工程開足馬力,啟動城市更新項目13個,有效改善槐蔭群眾人居環境。
在教育上,槐蔭區錨定“教育強區”目標不動搖,堅持教育投入只增不減、扶持只增不減、力度只增不減,今年以來建成恒遠學校初中部等8處配套教育設施,新增學位1.06萬個,與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歷城二中教育集團簽訂3所學校合作辦學協議,“家住槐蔭‘育’見成長”入選濟南教育大事,濟南理工學校在“2024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榮獲全國團體一等獎,“教育興區夢”正在加快照進現實。
今年以來,槐蔭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成果豐碩。槐蔭區堅持以特色產業為基、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宿為型、農耕文化為魂,加快創建“河創田園”泉韻鄉居示范區,鄉村單元村莊規劃工作經驗在全國范圍推廣。“槐蔭四寶”亮相中國—南亞博覽會等展會,榮獲全國首屆縣域品牌擂臺賽20強,成功打響知名度、走向全世界。建成1個省級生態農場、2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加快推進智慧漁業養殖基地、漁光互補發電項目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更加向“新”而行、靚麗多姿。
槐蔭區推動“生態+業態”深度融合,中央文化區謀劃建設拉開帷幕,“一院四館”成為省會文化頂流打卡地,印象濟南·泉世界獲批山東省首家全國“文藝兩新”集聚區實踐基地,海那城獲評第三批山東省旅游休閑街區,落地山東省會大劇院、中國國旅山東總部等4家頭部文旅企業。今年成功舉辦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近20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吸引客流近5萬人,極大提升濟南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