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陰縣榆山街道,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不顧自己五十、六十甚至七八十歲的高齡,天天為村里的大事小情奔波、勞碌,活躍在城中村改造、新村建設、鄰里糾紛、土地調整、移風易俗等第一線,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由于他們大多是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族長,有些還是老教師、老退休工人,因此,人們總會親熱地稱呼他們為"五老"。
"五老"出馬,拆遷不再難
如今遍布榆山街道各村的"五老",最初起源于2008年白莊居疊疊山片區改造中,由于群眾擔心改造后失去原有房產,會減少房屋租賃收入,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顧慮重重。幾經周折,白莊居兩委決定聘請居里有威望的白吉東、畢先如、白吉法、白廣山、畢德忠5位老同志,組成片區改造"工作、財務、監理"班子,挨家挨戶做工作,與群眾貼心交流,講解舊村改造的種種好處及美好前景。由于他們5人分別具有老黨員、老干部、老族長、老老師、老退休工人等5種身份,因此人們戲稱他們為"白莊五老"。結果,"五老"一出馬,憑借他們較高的思想覺悟、德高望重的地位、日常積累的經驗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做起群眾工作來得心應手,諸多阻礙迎刃而解,使村民們由抵制、徘徊轉為積極支持,原來很久推動不了的舊村改造,很快有了進展。目前,第一批2棟樓40戶居民已經入住,有效推動了工作的進展,現在人們都說"'五老’出馬,拆遷不再難"。
"五老"分地讓我有了口糧田
白莊居"五老"的故事一時間在榆山街道傳為佳話,經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領導的熱心推介,很多村前來學習、取經,回去后也組織了自己的"五老"隊伍,根據村民多少,人數從5人到10人不等。截止目前,除城區9個居委會率先實現全覆蓋外,還在周邊7個農村推廣鋪開,全街道200多名老人爭先恐后地為村內的大小事務出謀劃策。
近年來,由于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在很多農村出現了"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尷尬情況,田山村村民潘麗和6歲的女兒就是見證者。從7年前嫁到田山村,一直到現在女兒都6歲了,潘麗娘倆一直沒有口糧田。在多次向村里申請后,村兩委成立了由田森澤、田向澤等6人組成的"五老"土地調整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較高的群眾威信,一方面大張旗鼓地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一方面又深入到部分群眾家中,對他們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曉之以法,使群眾同意村兩委將全村380多畝地全部收歸集體,按照土地級差、村內現有人口、人均7分口糧地的標準重新調整劃分土地。確保土地統一丈量、土地級差界定、地界確認順利進行。目前,涉及全地436人、380多畝地的土地調整工作圓滿完成。
"五老"監督筑牢道德防火墻
"有了五老網吧義務監督員,以后就不用擔心孩子在不良網吧無節制上網了。"日前,許多家長對榆山街道的"五老"網吧監督員大加贊賞。針對群眾反映的網吧監管問題,榆山街道動員在本轄區內的"五老"人員發揮優勢,協助派出所、文化稽察等部門對青少年加強法制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教育。今年10月10日,聘請24名"五老"人員組成"五老網吧義務監督隊",每周對轄區內的網吧巡查兩遍,對收留未成年人上網的業主,除進行批評外,還建議主管部門對其進行停業整頓。對上網的未成年人說服教育后,將其領回家,配合家長耐心地說明未成年人上網的危害。他們進學校、進社區及學校周邊地區,及時勸阻未成年人離開網吧,戒除網癮,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筑起了堅實的"道德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