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城發展永不止步,輝煌的時代永遠在前面。
2017年,撤縣設區30年后的歷城區又站在了嶄新的起點上。如今的歷城,區強民富、政通人和、充滿活力,歷城人在區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指引下,正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向著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大踏步前進。
1987—2017
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
打造經濟發展強區:
三次產業結構逆轉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歷城區撤縣設區的30年,也是濟南蓬勃發展的30年,乘著這股東風,該區經濟的質與量都實現了騰飛式的發展。
■建區之初,歷城區工業產值低于農業產值。
■三十年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歷城區堅持產業高端發展,進一步加大騰籠換業力度,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融合聚集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如今,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對歷城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0%。該區獨立納稅金融保險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分別達到128家和17家,掛牌企業數居全市第2位。阿里巴巴菜鳥物流中心等一批大項目簽約落地,累計發展市級重點物流企業29家,其中5A級物流企業3家,居全市各縣區之首。
工業轉型加快推進,新能源、新醫藥、新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齊魯制藥、力諾集團率先成為全市年產值過百億元的民營企業。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0.6%。臨港經濟開發區承載能力大幅提升,在全省134家省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評價排名中,位次由第82位上升到第43位。臨港歐洲工業園、國際物流園聚集效應明顯增強,智能機械裝備特色產業基地被評定為2016年第一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
高標準規劃面積破百平方公里 高效能管理宜居宜業
建區30年,歷城城市建設始終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區之前,歷城交通設施落后,中心城區狹小,當時的洪樓主城區面貌甚至不如今天的小城鎮。30年后的今天,歷城區建成區面積突破10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超過70%,如今的歷城區是省城富有活力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這30年,是歷城區破舊立新的過程,老城區改造加快推進,現代城區面積在不斷擴大。強力推進棚改舊改、征地拆遷。近五年來,累計完成拆遷面積780萬平方米,44個城中村舊貌變新顏。老城區改造加快推進,14個舊城改造項目初見成效,市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與此同時,新區開發全面展開。唐冶、雪山片區,歷經8年精心打造,一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悄然崛起,已匯集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省內外機關單位50多家,成為省城東部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區域中心。2016年,歷城區入選“全國中小城市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在“長大”的同時,歷城區也在“長高”,城市面貌和功能在不斷提高、完善,更加宜居宜業,承載和支撐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該區濟樂高速、石濟客專等一批重大交通樞紐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機場路及南延工程、港西路改建工程全線貫通,華能路、花園路等27條城區干線道路完成改造提升,新改建鎮村公路180條,增開公交線路21條,城鄉居民出行條件進一步改善。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重拳治污治霾,東部老工業區關停、轉移、淘汰各類高污染高耗能企業40家,臨港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城市綠地建設成果顯著。新增和改造綠地面積30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全區林木覆蓋率達到49.7%,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區”稱號。
民生保障放在首位:
民生投入逐年增加 發展紅利普惠群眾
30年來,歷城區切實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把民之所盼作為政之所為,高度關注并認真解決群眾最急需、最直接、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民生投入逐年增加,發展紅利更多的惠及廣大群眾。
2010年以來,歷城區投入各項民生和社會事業資金16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5%以上。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累計新增城鎮就業6萬余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現城鄉統籌、全覆蓋;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五年救助46萬多人次;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投入17.47億元實施校舍安全、辦學條件標準化等“四大工程”。文化事業全面發展,投資1.1億元的文博中心投入使用,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
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和民生保障事業快速推進,歷城區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數據顯示,30年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歷城區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達到9.5%和10.5%,收獲了發展帶來的紅利讓歷城老百姓的幸福感倍增。
改革創新激發活力:
確立20項專項領域改革措施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翻看歷城改革發展的成績單,處處透露出歷城銳意改革,致力創新的時代氣息:以改革為動力,以問題為導向,確立了20項專項領域改革措施,重點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城鄉協調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該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開通運行“一號通”審批系統,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歷城二中和歷城實驗小學兩個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公共教育均等化邁出新步伐;順利完成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監管效率大大提高;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實現并軌運行,公費醫療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順利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南部山區完成管理體制改革,4個鎮撤鎮設辦,多個政府部門完成撤并和職能轉換,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
黨建引領科學發展:
打造過硬黨員干部隊伍 圍繞擔當實干提升精氣神兒
事業興衰,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加強黨的建設,一直是歷城區科學發展的堅強保證。
歷城區著力打造立場堅定、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黨員干部隊伍,從嚴規范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加大干部教育培養力度,干部隊伍結構得到優化,隊伍素質有了新的提升。同時,緊緊圍繞“為擔當者擔當、讓實干者實惠”,提升黨員干部精氣神。
該區制定《關于建立干部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十三條措施(試行)》,提出破格提拔、優先使用、重點配備、大膽培養的領導干部正向激勵具體措施。同時,落實“從嚴治黨”“從嚴治吏”,進一步加大干部隊伍監督管理力度。對干部選拔任用環節進行規范,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四看一聽”選任方式。在看表現、看公論、看實績、看關鍵時刻和一貫表現,聽取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的意見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三聯考”結果的運用。
同時,該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基層黨建品牌化建設。深化“一個建設”,實現“三個一批”。即:加強“智慧黨建”建設,提升黨建工作信息化、科學化水平。依托各黨(工)委書記項目和品牌培育計劃,打造一批“模范支部”、培養一批黨建品牌和評選一批先模黨員,逐步形成新老典型結合、涵蓋各個領域、各具特色的黨建品牌梯隊?;鶎狱h建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基層黨組織干事創業能力和整體功能進一步增強。
2017—2022
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
2017年,歷城區這個“齊魯首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當前和今后五年,該區處于轉方式調結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壓力和機遇同在,該區將以發展方式的脫胎換骨推動發展,實現鳳凰涅槃;以實干擔當的氣魄,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的“排頭兵”。
“115”工作體系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今后五年,歷城區將把“一條主線、一個目標、五個提升的“115”工作體系始終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焦發力,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
一條主線
以新型城鎮化為主線。著眼于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機遇期,特別是歷城已經成為濟南市城市發展核心區這一重大現實,更新觀念、提升境界,堅持用新型城鎮化的思路謀劃發展,用新型城鎮化的辦法推進工作,實現由城鄉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變。
一個目標
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走在前列。突出發展主題,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特別是在“四個中心”建設方面,努力唱主角、爭先進、創一流,走在全市最前沿,發揮主陣地和領頭雁作用。
五個提升
持續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三次產業融合,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凸顯城市經濟特征。
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統籌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提高公共資源配置能力,構筑產城一體化協調發展新格局;提高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強城市載體功能和支撐保障能力;扎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彰顯歷城山水特色。
持續提升發展活力動力。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認真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精簡審批事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使創新創業活力充分迸發;進一步加大“走出去”步伐,密切對外交流合作,推動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
持續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前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扎實推進依法治國各項部署,著力加強依法執政能力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實現社會安定有序、文明和諧、充滿活力。
持續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完善黨建主體責任和第一責任人職責落實機制,提高各級領導班子能力和水平,增強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要求,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持續轉變黨員干部作風,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優化產業結構 推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
未來五年,歷城區將著力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該區將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鼓勵扶持創新創業,健全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創新主體和創新能力提升,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創新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同時,扶優做強優勢產業,堅持產業集群、大企業帶動、企業“強強聯合”。圍繞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突出發展上下游和關聯產業,培植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圍繞齊魯制藥等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實行“一業一策”培育,推動企業裂變發展,打造更多行業領頭雁;鼓勵優勢中小企業實施“小巨人”工程,推動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同時,歷城區將緊抓招商引資這個“生命線”,把好項目建設這個“變道換向”的“火車頭”。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圍繞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金融、互聯網+、高端物流等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項目,以及全市“四個中心”建設產業發展重點,以各類城市綜合體和臨港開發區為載體,積極策劃發展都市經濟、總部經濟、園區經濟。
新型城鎮化引領 提升城市“氣質”
今后五年,歷城區將不斷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氣質”,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更具特色新歷城。
該區將積極對接省市城市規劃,按照濟南新的城市發展框架,圍繞東客站、洪樓、華山、董家、唐冶、港溝等城市次中心和區域中心的功能定位,提升規劃科學水平。同時,持續推進舊城改造提升,加快棚戶區改造,完善服務功能,搭建城區經濟發展新平臺。統籌新區建設,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電、氣、垃圾處理等管網環衛設施和商業服務等便民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此外,該區將持續抓好征地拆遷,堅持“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原則,創新包掛推進機制,發揚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的優良作風,用法治思維法治辦法加快征地拆遷,以大拆遷促進大建設、大變樣。
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區、街鎮兩級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作用,突出街鎮城市管理主體地位和屬地責任,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大城管”格局。并且同時提升精細化水平,實施“精量化定責、精準化操作”管理機制,確保城市管理無縫隙、全覆蓋。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民生是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歷城區將不斷健全符合區情、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歷城人民。
該區將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全面實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應保盡保。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全面實行零擇校,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形成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決不讓任何一個貧困村、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落伍掉隊”是歷城區民生保障的目標之一。為此該區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精準扶貧與發展產業、扶志扶智、政策兜底相結合,最大限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真正實現精準扶貧同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政策的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