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大拆遷帶來大發展大氣魄引來大項目

    歷城區1000萬平方米征收拆遷紀實

    發布日期:2017-11-1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棚改舊改(征收拆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也是“453”工作體系中5項重點工作之一。歷城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主動融入全市“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個區域中心、兩個衛星城”發展格局,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搶抓攜河發展新機遇,把棚改舊改(征收拆遷)作為全區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發展保障,秉持“以和諧有序為中心,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三項原則”,勠力同心、加壓奮進,集全區之力推進棚改舊改(征收拆遷)工作。
      今年1月份,隨著歷時3年的濟南市拆遷體量最大的華山片區征遷工作的圓滿收官,歷城區其他片區、街鎮之間你追我趕、比學趕超,不斷創出新經驗、新模式、新路子、新速度。1至10月份,歷城區已簽訂拆遷協議2.4萬余份、完成拆遷914.18萬平方米,同時,年底前完成已簽訂協議的8個村莊、102.5萬平方米的村民住宅拆遷。這種
      征遷精神和速度,始終與歷城全區的征遷宗旨“一脈相承”,就是始終堅持把“以和諧有序為中心,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三項原則”貫穿拆遷工作的全過程,勇于創新、一心為民,贏取群眾真心支持和行動參與,使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迎刃而解。
      模擬拆遷 問計于民
      誰是泉城濟南的東部“新發動機”?有人會說:“當然是港溝街道轄區的萬達文旅城!”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文旅城項目,“萬達茂”承載著濟南人的新夢想。2016年11月1日,在所有項目指揮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為期15天的模擬拆遷工作中,該項目所在地之一的潘莊村已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681戶、宅基地668處,分別占總戶數的72%、總宅基地數的75%;田莊村已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822戶、宅基地788處,分別占總戶數的75%、總宅基地數的81%。
      在記者采訪中,“幸福”兩字是潘莊村村民與田莊村村民提到最多的字眼。村民張女士高興地說,港溝街道由于處在相對市中心較遠的位置,商業發展落后,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現在俺們通過拆遷,生活好了,居住環境好了,也住上了樓房,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真美!”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歷城區打破常規拆遷模式,大膽創新,實施模擬拆遷。通過模擬拆遷,提前了解拆遷村民的所思、所慮、所盼,進一步改進措施,集中精力打攻堅戰。面對部分群眾提出的補償政策到后面會有松動的質疑,公開作出“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承諾,消除群眾的疑慮和心結。歷城區通過模擬拆遷方式,以先拆帶動后拆,以集體帶動個體,讓群眾在最短時間內見到拆遷的實際成效,以先行突破帶動拆遷順利開展,有效打開工作局面。
      政策創新 讓利于民
      歷城區華山片區開發是全市的重點工程,不僅關系著當地百姓的利益,更關系著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關心該片區開發的市民非常多。市民李長華說:“通過黨報的報道,我們市民對片區規劃以及發展有了了解。我們最期待這里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設,有5個半大明湖的大小,還要恢復鵲華煙雨等生態、人文景觀,真是非常期待。”
      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從何而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項目自然不能缺席。對于華山新城來說,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促成了其發展現代旅游產業的機會,“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未來將在華山新城得到印證。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華山片區開發要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讓百姓享受到最合理的拆遷成果以及未來生活的“紅利”。
      在棚改舊改工作中,歷城區始終堅持“不與民爭利”的原則,把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想細致、想周到、想全面,嚴格陽光操作、透明操作,抓好征收拆遷的每一個環節,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把算盤算到底,一個政策講到底,一個標準用到底”。面對群眾的合理訴求,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不堵不避、換位思考,把上級政策具體化、本地化、精準化。努力做到在依法、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合法、合情、合理的范圍內,最大限度讓利于民。
      以心換心 取信于民
      2016年10月20日,本報記者曾現場采訪了蓮花山片區征地拆遷工作動員大會,辦事處機關工作人員與指揮部成員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他們按照以“和諧有序”為中心,堅持“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的拆遷工作原則,采取逐戶走訪、召開座談會、媒體報道等多種方式零距離宣傳政策,入戶走訪6000余次,入戶率100%。以干部的“韌”勁、“磨”勁感化拆遷戶,讓拆遷戶熟知拆遷安置補償政策,贏得拆遷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村兩委干部主動協調解決拆遷戶搬家、臨時過渡等困難。對群眾的利益訴求不躲不避,不拖不壓,對重點難點問題和拆遷范圍內不同類型拆遷對象的共性和差異性問題分別研究,分類解決。在堅持拆遷總體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解決特殊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為實現和諧拆遷的總體目標奠定基礎。
      創新宣傳引導方式,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贏取拆遷群眾真心理解和行動支持。上門一起與群眾算“經濟賬”、“生活賬”、“環境賬”、“就業賬”,使群眾心里有了“明白賬”。組織教師學生一起暢想改造后的美好前景,“小手拉大手”共同推進拆遷。通過組建村莊拆遷微信群,包村干部與群眾公開討論交流拆遷信息,開誠布公為群眾解讀政策、答復疑惑。為解決拆遷群眾租房問題,印制發放《房源手冊》或直接聯系過渡房源。對孤寡老人家庭,幫助送到街道敬老院,解決最困難群眾的搬遷問題;主動協調教育部門為孩子辦理上學或轉學手續;主動與開發企業聯系,提供就業崗位;主動與銀行聯系,宣傳普及防詐騙信息等等。正是因為通過一件件細微小事的積累,把拆遷群眾的困難作為自己的困難,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才真正把拆遷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里,把天下第一難的拆遷工程做成了民心工程,實現拆遷群眾從不愿意拆遷到支持拆遷,從“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轉變。
      作風過硬 一心為民
      10天拆除田莊村A12地塊19戶,40天完成田莊村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1058戶村民3704人的拆遷任務,實現全村清零,干出“港溝速度”;12天拆除港溝村旅游路以北42戶共50處非住宅,共28300平方米;6天時間完成潘莊商業街73戶商鋪的拆遷任務……一個個難題在港溝人的手中迎刃而解。而這背后默默艱辛的付出,正是他們勇于擔當、攻堅克難決心的最佳體現。2017年4月1日,當記者來到潘莊商業街原址時,現場已經全部拆遷完畢。據本次港溝街道文體旅游城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6年10月20日召開動員大會到第二年3月31日,潘莊田莊拆遷實現“雙清零”總共歷時5個多月。這正是歷城人不屈不撓為民奉獻、為城奉獻精神的一個縮影。
      歷城區堅持“政策不動搖、目標不動搖、信心不動搖”的工作理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勇于擔當、快干實干,確保拆遷工作贏得民心、勢如破竹。結合工作實際,歷城區建立了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總、區級領導同志包掛片區責任機制,實行“一位區級領導包抓、一套工作班子協調、一個工作方案推進、責任人一抓到底、督導考核一直跟蹤”的“五個一”推進機制,列出計劃單,制定路線圖,細化配檔表,明確責任人,掛圖作戰,壓茬推進。從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到拆遷一線隊伍,敢立軍令狀,敢接硬任務,充分發揮“釘釘子”精神和“四千”精神,以實際行動展示了想為、敢為、善為的優良作風。村“兩委”成員和黨員干部,一方面主動做親戚、同學、朋友的工作,一方面帶頭簽、率先拆,為群眾做出表率。村“兩委”成員帶頭簽約、拆遷,已成為歷城拆遷工作新常態。
      大征遷促動大建設,大建設推動大發展。萬達文旅城、菜鳥物流、濟鋼四新產業園、清科基金小鎮、中海瓏城等一大批項目落戶歷城,力促歷城產業轉型升級。2017年前三季度,全區GDP產值613.87億元,同比增長8.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9.65億元,同比增長22.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1.31億元,同比增長31%。目前歷城區正在以勢如破竹的速度破舊立新,大幅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下一步,歷城區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以一流的工作標準、一流的工作作風、一流的工作業績,為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作出新貢獻。
      如今的歷城區,恰逢“撤縣建區”30周年紀念日,而有著“齊魯首邑”之稱的歷城也正以嶄新的面貌,在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的征程上闊步前行。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