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共濟南市歷城區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會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會議和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會議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共濟南市歷城區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奮力爭當新時代全市走在前列排頭兵的意見》。
記者在會上采訪了解到,對標新時代新要求,歷城區全面升級目標任務,明確了從“爭當‘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提升為“爭當全市走在前列的排頭兵”,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五個方面爭當走在前列的排頭兵。
爭當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加快動能轉換 優化營商環境
歷城區將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努力使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該區將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動傳統企業與新經濟產業的廣泛合作,大力推動“企業上云”,促進“兩化”深度融合,重塑傳統產業新輝煌。同時,用創新驅動發展,盡快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策劃推動彩石科學城、山大路科創街區等項目建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新平臺,讓各類人才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激情。此外,該區將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咬緊“一次辦成”的目標,加快建設街鎮和社區(村)便民服務平臺,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鼓勵駐區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高端市場,努力打造“基地在歷城、營銷在全球”的運營模式。結合全市國際內陸港建設行動計劃,在董家、唐王全力打造公鐵聯運貨運中心,融入“一帶一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用“繡花精神”促城市提升
歷城區將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
該區將突出抓好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防治水污染,加快補齊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處理好生產生活污水,消除黑臭水體;防治土壤污染,摸清土壤污染情況,對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開展治理,管好固體廢物,推進垃圾分類,堅決守住土壤環境質量底線;治堵,下大力氣把轄區內的斷頭路、丁字路全部打通,嚴格規范停車秩序,改造社區微循環,完善交通設施,對交通“堵點”逐個疏導。
同時,該區將以“繡花精神”抓好城市提升,樹立精品意識,建立起標準,樹立起標桿,在全區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
爭當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實施“五個振興”打造“歷城樣板”
歷城區將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全面實施“五個振興”,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歷城樣板。
產業振興。堅持發展精致都市農業為方向,走質量興農的路子,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努力做大做強草莓、蔬菜等農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人才振興。大力引導各級人才返鄉創業,加強對農民經理人、農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的培訓,推動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文化振興。目前該區已有256家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今年年底就可實現全覆蓋,不斷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同時,該區將發揮好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家自覺推動移風易俗,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生態振興。盡快完成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設計,加大農村“七改”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打造彰顯北方民居特色的亮點工程。
組織振興。進一步抓住村務決策、管理、監督、考核四個環節,完善村級治理機制,狠抓規范管理,年底前消除空殼村,有效減少經濟薄弱村,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戰斗堡壘,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爭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排頭兵辦好18件實事 提高脫貧質量
歷城區將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在發展中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區人民。
該區將大力發展民生社會事業,投入更多精力和財力,辦好今年向群眾承諾的18件民生實事,并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依靠社會力量進一步開放搞活社會事業,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同時,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不會有一人掉隊。
爭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排頭兵健全協商三級聯動機制 打造智慧歷城平臺
歷城區將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力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該區將加強村(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全面推廣“民事民議民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規范完善促進基層協商民主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規章制度,健全區、街道與社區協商三級聯動機制。同時,完善矛盾調處機制,結合“走千家訪萬戶”活動和信訪積案化解攻堅行動,健全完善群眾利益表達、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此外,加快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暨智慧歷城建設,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切實解決目前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自為戰、互不相聯、重復投資、標準不高、網格員素質不高、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