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歷下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促進園區建設,出臺配套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統籌做好規劃策劃、招商引導和產業培育,實現要素集約、企業集聚、產業集群。
對于寸土寸金的歷下而言,拉開城市框架,增強發展后勁,必須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下細功,讓有限的土地發揮出最大的效益。記者近日走進歷下各園區,尋找產業發展的密碼。
作為省會的中心城區,歷下區把園區建設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業態提檔升級的重要抓手。去年以來,歷下區圍繞全省“走在前列”的目標和以“四新”促“四化”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實、創新轉型,在抓項目建設、抓招商引資、抓園區發展上狠下功夫,全面加快“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動能轉換步伐。
今年開始,歷下區進一步明確了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原則——在全區層面,由區發改委總牽頭,負責園區規劃和政策制定;每個園區都明確由具體部門搭建平臺,成立專業運營機構,負責園區建設的具體實施。歷下區立足“率先建成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先行區”的目標,以“點、線、面”相結合為規劃思路,在“一三五七”產業布局總體規劃中,以特色樓宇、重要節點為突破口,貫穿“一橫”經十路、“三縱”歷山路、山大路、奧體西路產業發展軸,以線穿點,連線成面,帶動五大功能片區和七條特色街區發展。
目前,全區產業園區已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科技金融大廈成為全市產業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平臺;山大路人工智能產業園已有海康威視、阿里巴巴數夢工廠等領軍企業落戶;燕山大廈人力資源產業園成為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創新發展的新標桿;利寶互助產業園已引進電子商務平臺23家……一幅政府為“主筆”,產業為“內容”的園區建設藍圖已經初露模樣;一場產業換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沖鋒號也已經吹響。
歷下區工業占比少,服務業占主導,占GDP的比重達到86%以上。其中,金融、批零、房地產等龍頭行業支撐力強;十大千億產業相關的文化、科技、康養等產業資源優勢明顯,重點企業數量占全市的1/4至1/2。
但是,產業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高精尖的實體產業發展實力不強,文化、科技等產業增長緩慢,對服務業還未形成較強支撐,民生產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資源潛力有待深入挖掘。為進一步優化結構,歷下區立足“一三五七”產業布局總體規劃,打造了一批亮點產業園區——
東部地區抓住“東拓”機遇,打造中央商務區和長嶺山兩大片區組成的“金融+科技”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極;中部地區對老舊樓宇進行整體提升,以山大路為重點打造科技智能產業發展高地;西部老城區則以明府城為中心打造泉城文化傳承核心區,包括泉城文化印象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區。
科技金融大廈作為省科技廳、市科技局合作建設的重點項目,利用黃金時代廣場近3萬平方米載體,目前已有微軟在山東首個金融科技企業孵化平臺、中關村中技知識產權等30余家各類機構落戶,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初具模樣。
山大路人工智能產業園突出強化政府引導,重點整治提升科技市場老舊樓宇,騰退和回收低效利用的樓宇進行重新定位,總體規劃面積達1.8萬平方米。
利寶互助產業園則是抓住了歷下區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區的契機,依托齊魯師范學院5萬平方米載體面積,建設互聯網產業大廈和互聯網夢想小鎮兩大平臺,重點打造IT領域在全國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目前,一期2.8萬平方米先導區塊已正式運營。
燕山大廈人力資源產業園1.7萬平方米的載體也是在盤活老城區樓宇資源的思路下建設而成,目標是打造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現代化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業集聚發展區,目前已引進了世界500強萬寶盛華、中智等一大批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企業入駐,同時引入行政服務大廳,在仲裁、人才服務等方面進行產業鏈配套服務,極大地填補了濟南市人力資源產業的市場空白。
這樣的園區在歷下區范圍內形成了東中西部齊頭并進的格局。
下一步,歷下區將緊緊圍繞以“四新”促“四化”的工作要求,抓住國家級和省級2個服務業試點示范區的建設契機,重點發展“8+1”現代產業體系,構建“4×3”工作體系,即實施聚焦平臺、聚焦園區、聚焦項目三個聚焦,推動旅游全域、創新全域、智慧全域三個全域化,樹立國際標桿、品牌標桿、服務標桿三個標桿,強化招商、引才、軟環境三個工作保障,全面加速結構優化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推動經濟發展新跨越。
具體到產業園區管理機制上,歷下區也有了明確的思路:貫徹全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研究制定推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首批選取產業金融、科技創新、新一代信息產業、文化旅游、健康醫養等重點產業研究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圍繞“8+1”現代產業體系,從強企獎勵、品牌扶持、產業培育方面精準制定政策,推動科技型、創新型、質效型產業持續壯大,促進高端產業不斷集聚;強化園區規范管理和市場化運營,在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方面強化措施,吸引相關產業鏈及上下游的知名品牌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