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歷下“黨建首善之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碩果累累

    “首善”印象

    發布日期:2018-06-28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仲夏時節,黨旗殷紅。
      在歷下這片發展越來越快的土地上,衡量“首善”的標準已經不限于經濟、民生這些發展指標。從2016年歷下區確定實施“黨建首善之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后,“黨建首善之區”的品牌愈加閃亮——
      《關于嚴格規范基層黨的組織生活的意見》《城市社區黨組織星級評定管理辦法》《關于實施“一統四治”工程加強和完善城郊村居基層治理的意見》等20余個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實施,將黨組織生活軟約束變為硬指標,全區1700多個支部、3萬余名黨員全部被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全區遍布著110個大大小小的黨群服務中心(站),這些活動場地已成為居民心中的“紅色地標”。街道、社區全部實行兼職委員制,讓各領域黨組織和黨員攜手共進,活動聯辦、資源共享,凝聚成磅礴的“紅色力量”……
      黨員在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
      “自從有了這套規范,我們開展黨建工作就像有了一本指導手冊,遇到問題該怎么處理全在里面!”在運用了一年后,解放路街道歷山路社區黨委書記董繼紅對“規范化”的感觸更為深刻。她口中的“指導手冊”,就是歷下區出臺的《關于嚴格規范基層黨的組織生活的意見》及配套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內組織生活紀實等6項規范化建設制度。這也被黨員干部們稱為“1+6”制度體系。這套規范涵蓋了“三會一課”召開時間、基本內容、程序流程等5個方面的具體標準;明確了主題黨日基礎性和拓展性兩個大類10個方面的主題。
      “1+6”制度體系規范了組織生活的開展,在黨組織和黨員管理方面,“星級評定”和“量化賦分”同樣起到了立標準、指路徑的效果。在歷下區出臺的《社區黨組織星級評定辦法》中,細化了黨內組織生活、“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5大類15項具體指標,分層分類對社區黨組織進行評星定級,將原來的基層黨組織考核升級為可量化、標準化的指標——在2017年度參評的85個社區黨組織中,8個為五星級、31個為四星級、46個為三星級。“量化賦分”則是以“奉獻換積分、積分換服務”的方式鼓勵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促進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增強黨員隊伍生機活力。今年,歷下區又全力打造了陳葉翠精神實景教育基地,這里將成為全區、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社區黨員干部的心靈家園和培訓基地。
      支部過硬,黨員教育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品牌不斷涌現——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提出黨委是“一盞燈”、支部是“一桿旗”、小組是“一張網”、黨員是“一團火”的“四個一”工作理念,得到中組部領導的認可;解放路街道歷山路社區創新打造了“紅領歷山”教育陣地,以紅色革命精神感染黨員、以政治理論學習引領黨員、以服務群眾實踐檢驗黨員,成為全省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建筑新村街道綠景嘉園社區黨委“3+2”工作法,通過設置自選課堂、自助平臺、自主管理3種學習教育方式,每種方式設置2個載體,有效增強了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入選全省過硬黨支部工作典型案例……
      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6月27日一大早,大明湖街道縣東巷社區的亓永勝又來到了黨群服務中心。從去年6月30日起,他和合唱隊隊員們幾乎風雨無阻,每天都來這里活動。“黨群服務中心都成我們的‘心尖尖兒’了,又能聽黨課,又能做活動,環境還特別好!”亓永勝說。
      實際上,只要居住在歷下區,不論哪個社區,出門步行最多10分鐘,黨員群眾都能找到學習的陣地、活動的樂園。“十分鐘黨群活動圈”的形成,得益于歷下區印發的《黨群服務中心(站)建設實施方案》,對面積、名稱、標識、功能分區等方面作出了統一要求。方案下發短短一年,大明湖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先鋒地帶——世茂商圈黨群服務中心、歷下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等遍布全區的13處街道黨群服務中心、88處社區黨群服務站、9處區域性黨群服務中心全部投入使用,“紅色陣地”實現了全覆蓋。
      在滿足黨員群眾活動場地需求的同時,歷下區又致力于破除街道(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之間的壁壘,整合各類資源,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在具體實施上,歷下區堅持區域統籌,以街道社區為基本單元,推行兼職委員制,創新“工委+專委”模式,依托街道黨工委建立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會事務等5個專業委員會,把駐區單位全部納進來、統起來。已先后吸納480多家駐區單位加入專業委員會,解決各類難題380余件;省市區三級24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88個街道社區黨組織結對聯系,8000余名在職黨員到基層報到,主動開展各類服務700余次。同時,歷下推動建立服務項目“交換清單”,有效實現區域各類資源對接,促進區域治理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提升。
      一個個品牌在服務群眾中孕育而出,黨員和群眾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大明湖街道針對開放式小區的實際,打造“家家幫”服務品牌,把沒人管的事情管起來,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各類需求;甸柳新村街道在各個社區分別建立了以黨員為主體的黨員管家班,把社區當“家”管起來;泉城路街道則根據老城實際,把“胡同管家”融入黨建網格,把服務送到居民身邊;歷山名郡社區以黨委為領導,首創“服務型俱樂部”社區自治模式,吸納轄區80余家單位組建“名郡俱樂部”,為居民提供“訂單式”服務;燕山街道和平路北社區化整為零,探索出了“庭院”黨建模式,把黨群服務“微站”建到樓院前、樹蔭下……
      發展經絡在哪里,黨建就嵌入到哪里
      黨建跟著發展走,這是服務大局的需要,也是歷下區打造“黨建首善之區”品牌的題中之義。
      歷下區現有110多棟大型商務樓宇、31座億元樓、5個大型商圈,是全市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如何把黨建工作嵌入發展的經絡,注入“紅色動能”,成為“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一大難題。為此,歷下區深化“中心+支部”“雙培雙帶”運行模式,沿泉城路、解放路經濟中軸線打造了9個“先鋒地帶”區域性黨群服務中心;以黨組織培育社會組織孵化成長,帶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以黨建項目培植社會組織做大做強,帶動區域化黨建水平提升。如今,已建立新興領域黨組織628個,覆蓋企業3000余家,年均實現區域稅收85億元,推動了黨建工作與服務發展同頻共振。同時,歷下區還聚焦“城市提升十大行動”,把黨員派到一線去,支部建在項目上,先后選派134名中青班骨干,成立黨員突擊隊,深入拆遷一線,發揮先鋒作用。
      但歷下區并沒有滿足于樓宇黨建的創新,又把目標放在了快速發展的“東三辦”。姚家、智遠、龍洞,這3個東部街道隨著中央商務區的開發建設,已逐漸成為全區發展的新陣地、主戰場,對提升基層治理工作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此,歷下區下發了《關于實施“一統四治”工程加強和完善城郊村居基層治理的意見》和《開展“三幫三促”活動的實施方案》,推行黨委會決策議事、村民委員會執行辦事、監督委員會監督評事的“三委+三會”機制,探索出了一條以黨建統領為主線,涵蓋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大領域的城郊村居治理新路徑。
      黨建工作往發展一線滲透,黨建品牌也在發展一線鍛造——山大路商圈黨委創建“SV芯”工作模式(SV為“硅谷”英文縮寫),以黨建為核“芯”,通過Sail(人才引領)、Setup(聯建共建)、Society(社團載體)和微網格、微服務、微視頻全面帶動商圈黨建發展;世茂商圈黨委實施了“紅色引領、立體服務、方寸聚力”的“紅立方”工作法,引領黨務共管、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人才共育、互助共進等六方面工作;利寶產業園黨群服務中心創新探索出“四聯四共”工作機制,創建了“利寶e家”黨建品牌,既彰顯了園區“互聯網+”的產業結構特點,又突出了黨群一家的“家文化”理念……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