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平陰縣整體推進全域城鎮化

    發布日期:2013-06-26

    信息來源:

     

        2012年,平陰縣被濟南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推動城鎮化改革發展先行先試區。平陰縣抓住機遇,以“四區同建”為抓手,統籌謀劃、多措并舉,全縣城鎮化進程邁出堅實步伐。
     
         一、科學謀劃,確定全域城鎮化總體思路。
        推進城鎮化,核心是農民、關鍵是產業、難點是土地。圍繞“農民愿不愿意進城、有沒有能力進城、進城后能不能安居樂業”的問題,平陰縣確定了以城鎮體系為載體、以基礎設施為支撐、以產業發展為驅動、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社會事業和生產生活方式進步為標志,整體推進全縣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編制了《平陰縣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和《平陰縣全域城鎮化發展與實施規劃》,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思路:即確立“提質加速、城鄉一體”一個目標,到201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6%,到2020年達到65%;提升產業支撐和城鎮承載兩種能力;構建縣城、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三級城鎮體系;中心城區、新型農村社區、生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四區同建”;實施規劃體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生態環境五位一體;創新住房置換、土地流轉、村級改制、社區管理、產業集群、文明提升六項舉措。
         二、四區同建,增強全域城鎮化的核心動力。
        圍繞“四化”同步發展,著力抓好“中心城區、生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新型農村社區”四區同建,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思維方式”四個轉變,促進“人口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基地集中、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集中”四個集中。一是做大中心城區。打造“小縣大城”,到2015年縣城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9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6萬,占全縣總人口43%。二是做強生態工業園區。按照“一園多區”的工業產業布局,統籌推進工業園安城、孔村、孝直、東阿4個片區發展,逐步打造形成新興能源材料、鞋帽服裝、機械裝備、醫藥食品、水泥建材、碳素電極等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三是做優現代農業園區。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圣母山農業觀光園、臺灣精致農業園等十大都市農業園區,形成50平方公里的生態農業區。四是做美新型農村社區。按照 “八通、六化、二排、三集中”(通水、路、電、氣、暖、電話、閉路、寬帶;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文化;排水、排污;物業集中管理、垃圾集中收集、治安集中防范)和 “1+10”的社區公共服務模式(每個社區有一處服務文化場所,設有學校、幼兒園、衛生室、圖書室、活動室、檔案室、警務室、便民超市、為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和諧社區。全縣346個村莊將整合為50個新型農村社區,力爭到2015年建成25個,到2020年建成35個。
         三、改革創新,突破全域城鎮化發展瓶頸。
        一是優化城鄉土地配置方式,充分發揮資源效益。充分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通過土地指標置換,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到2015年,全縣預計實現增減掛鉤指標9864畝,可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扶持資金19.7億元。按照買補分離原則,建立農村宅基地及住房退出機制,鼓勵農民自愿利用農村宅基地、住房及確權后的土地承包使用權,在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置換住房、股份及社會保障。鼓勵土地增減掛鉤村、項目占用村整村遷入縣城或鎮駐地。二是改革戶籍制度,實現農民變市民。建立以公民居住地登記常住戶口為基本形式,以穩定住所、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的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登記管理制度,讓進駐城鎮、社區的農民轉為城鎮居民。農民轉居民后,原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地承包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權宜保持不變,在一定時期內計劃生育仍按原政策執行。三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深化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股份化”,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四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農民變市民有效銜接。按照“邊接軌、邊并軌”的原則,建立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后與原城鎮居民享受同等社會福利待遇的轉移銜接制度。五是創新社會管理,實現城鄉管理服務一體化。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社區監督委員會“五位一體”的管理體制。
         四、健全機制,形成全域城鎮化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縣委、縣政府成立以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全域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能作用,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出臺政策文件,構建工作體系。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域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平陰縣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平陰縣人社局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轉戶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險實施細則》等15個文件,形成了一整套推進全域城鎮化發展的政策體系。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資金保障。切實加大縣級財政投入,2012年縣財政列支專項資金300萬元,專項用于推進全域城鎮化的獎補;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制定涉及農業農村建設、發展、保障資金的整合政策,集中用于全域城鎮化建設,2012年整合資金達到7860萬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新機制,今年預計通過融資平臺可爭取到社會發展資金1億元。
     
     
     

                                                                                  2013年6月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