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首日750戶群眾在拆遷補償協議書上摁下紅手印,騰空房屋689戶,簽約率94.2%,另外46戶群眾也在第二天完成簽約。這是今年8月12日、13日平陰城南片區棚改刷新的棚改簽約速度。為了探訪“榆山速度”的背后,記者深入平陰城南片區棚改指揮部采訪,“群眾改善生活條件的迫切需求與縣委、縣政府民生棚改的基調不謀而合。”這是多名項目負責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城南片區為啥要棚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里就已經納入縣城規劃區,不再允許村民個人加蓋和翻新房屋,因此城南片區面貌幾十年沒變樣。“小伙子娶個媳婦也沒法蓋房,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有的村民已經三代同堂,但還是擠住在原來兩口人時批建的宅基地院落里。”
榆山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利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就拿三山峪來說,這個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山村通過棚改騰出的建設用地129畝,按現有市場價值不到1500萬元。但這次政府光拆遷補償款就發放了近9000萬元,可以說是為了實現群眾的民生意愿,政府貼錢也要實現群眾的棚改夢。
棚改是檢驗干部擔當的試金石
“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我如果開了這個分戶的頭,那整個村里的拆遷就沒法干了。”原來,葛莊村黨支部書記梁兆廣在兩處宅基地的地盤上蓋了一處房屋,按照政策,如果把這一處房屋以宅基地分戶算成兩處進行補償,他一下子能多拿二三十萬元,但老梁沒有這么做。看著老梁都這么簽了協議,買了原村小學,房屋有上千平方米,原本指望著通過分戶多拿百萬元補償款的他的一個遠方親戚也就跟著簽了補償協議。
在大局面前黨員干部帶頭犧牲個人利益,只是平陰城南片區棚改中黨員干部“三帶頭”之一。作為此次棚改的4個村之一,三山峪村的房屋評估單價每平方米比其他3個村低了300多元,原本在大家眼中有可能拖后腿的村卻在簽約開始后第一個清零。
“如果連黨員干部都想不通,更何談去做群眾工作,讓群眾想得通?”在召集黨員干部和群眾骨干連夜開會,并讓大家從心底里接受存在差價的原因后,黨支部書記梁新鳳總算松了一口氣。“當時心里就一個想法,錯過這次機會,以后真的就沒有機會棚改了,千萬別把群眾閃一遭,不然我就成了三山峪的罪人。”梁新鳳告訴記者。
帶著感情工作真心換民心
在5月31日發布擬征地公告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為確保數據準確,工作人員頭頂烈日,一戶戶丈量房屋、測繪、登記附屬物,對群眾提出的異議逐一核實。認真講解棚改政策,及時傳遞村民訴求,真情安撫村民情緒。
“縣街村三級指揮部+工作組”四個層面協調配合,形成了分工明確、上下貫通、層層銜接、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有效激發了工作動力。具體工作中實行工作組全程負責制,對每戶拆遷戶從最初入戶評估到最終選房安置,由各工作組對本組拆遷戶全程跟蹤服務,每個工作人員都對本組拆遷戶的情況了然于胸,開展起工作來更加得心應手。
首日94.2%光鮮的“榆山速度”背后,是工作組成員在七月流火季節的默默奉獻。
“村民搬家我們幫著找房找車,家庭糾紛我們幫著勸和化解,困難大病我們幫著申請救助,這些外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都是抱著一顆真心去做,讓村民早日改善居住環境是我們的目標。”于莊村牽頭人張靜說;“謝謝親們,馬上打完了,又活蹦亂跳了。”面對同事們在微信朋友圈關心的留言,街道建設辦副主任李淑紅回復說。為了不耽誤當天下午4點準時發放補償款,她拔下針頭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項目部;面對拆遷戶10天內拿不到補償款就不簽約的疑慮,葛莊村工作組成員車道明寫下“10天之內,我自己籌款也會把補償款給到你手里”的保證書,讓拆遷戶當場簽約。
按照平陰縣委書記朱云生“欠發達不能欠百姓,窮財政不能窮民生”的理念,在此次平陰城南片區棚改中,民生棚改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安置房建在了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較好的青龍路東側位置;全部配套電梯,幼兒園、超市、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一應俱全;群眾安置房屋的土地性質也從過去集體土地性質變為國有土地性質,既可自住,又能進入市場自由買賣。除此之外,大多數群眾除了能獲得安置外,還能有二三十萬元的結余。
用街道辦陳鋒主任的話說就是“棚改讓群眾完成了從村民到市民的華麗轉身”。對上樓后如何繼續耕種土地的顧慮,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韓明勇早就有了設想:“我們準備把現有的土地進行土地流轉,充分利用城邊優勢,發展特色采摘農業,群眾既可以每年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又可以回到地里獲得打工收入。”
對上樓后的就業問題,街道將依托附近的中國云谷平陰玫瑰產業項目,積極培育發展電子商務、創客空間等新興業態,帶動周邊年輕人進行創業;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騰空土地在社區附近建設大型倉儲物流園等現代服務業項目,讓群眾“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