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平陰:小財政惠及大民生

    發布日期:2018-01-08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健康扶貧“財政兜底”打破了因病返貧的怪圈。錦水河水系治理效果初顯。
      “貧困戶住院治療全免費!”2017年6月,平陰縣健康扶貧“財政兜底”方案出爐。縣財政提前列支健康扶貧專項基金100萬元,直指因病返貧這條脫貧路上的“攔路虎”,在全省、全市扶貧領域第一個開展了“貧困人口免費看病”的探索;自2017年3月開工以來,作為2017年十件為民實事之一,也是平陰有史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投資26億元的錦水河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PPP模式讓小縣辦大事成為可能;“平陰最好的建筑是學校、醫院、敬老院,最差的建筑是政府辦公大樓”這句話今年將有新的注解,平陰縣精神衛生中心和平陰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將建成投用,平陰人家門口的醫院正變成最好的醫院。
      這些,正是小財政惠及大民生的一個個縮影。
      雖然財政收入在2017年底成功突破20億元大關,實現歷史性突破,但在平陰縣自己看來“經濟總量小、整體欠發達的縣情并未有根本改變”。將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6%,比過去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持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正是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踐行“欠發達不能欠百姓,窮財政不能窮民生”理念的最好體現。
      錦水河水系治理——
      急群眾所盼“根治”頑疾
      群眾多年的期盼和小縣財政的沖突并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利用PPP模式,被擠占嚴重、雨污混流、河道生態惡化的錦水河終于迎來了改頭換面的最佳時機。
      經過近一年的建設,目前,三橋水庫已基本建成。云翠湖已完成庫區、溢洪道、管理房建設,蓄水完成。下游段已安裝污水管道1700米,完成泵站、節制閥、涵閘建設。開工橋涵23座,玫城濕地已完成潛流區、涵閘、棧道建設,一號橋貫通。
      分三年實施的該工程竣工后,不僅能徹底解決縣城內澇、水系污染等問題,還可以沿水系打造出整潔優美的景觀廊道,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實現河暢、水清、景美。
      智慧健康工程——
      創平陰模式 居民得實惠
      沒有健康,何來小康?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解決醫改難題,需要中國式辦法。醫改政策再好,也需要基層去探索和落實。從2016年以來,平陰縣智慧健康工程屢屢獲得國家、省、市衛計部門贊譽,要求復制推廣“平陰模式”,為全國醫改貢獻平陰方案。
      “平陰模式”何以被專家學者贊譽為“中國未來全民健康的一個模板”?首要原因是轄區居民真正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障。借助大數據、信息化平臺,統一建立個人健康電子檔案,免費發放健康卡,對篩查出的常見病患者進行分類,與上級大醫院遠程診療會診……被動服務的醫護人員變為主動服務的“家庭醫生”,轄區居民也由以前的“有病才看病”轉變為“無病要防病”。在這種診療模式之下,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在平陰初步得以實現。
      “平陰模式”的另一個可借鑒之處就是通過智慧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了患者的有序流動,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診療格局。對群眾的就診支出來說,居民健康卡在全縣醫院是通用的,診療信息也是通用的,打通了不同醫療部門之間的壁壘,減少了重復診斷的花費。網上遠程診療與有序流動也讓患者避免盲目流動和診療,最終實實在在受益的是老百姓。
      貧困戶免費醫療——
      財政一小步 民生一大步
      2017年初,平陰縣委書記朱云生無意中拿起計算器一按,全縣11889名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竟然有6147人、約51.7%屬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一數字深深地刺痛了這位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縣委書記。
      在充分測算的基礎上,平陰縣提出了面向貧困人口健康扶貧的“財政兜底”計劃。在市級醫療扶貧救助后,最后剩余應由患者個人負擔的費用,全部由縣醫療扶貧救助專項基金承擔。考慮到絕大多數貧困群眾自費購買商業保險有困難,2017年9月30日,平陰縣財政支出142.6萬余元,在全省率先為貧困人口購買醫療商業補充保險,進一步鞏固貧困戶住院“零負擔”的基礎。
      自6月20日出臺健康扶貧“財政兜底”政策以來,2017年全年共幫扶救助貧困患者3909人次,幫扶金額274.5萬元,其中縣級財政支出就達到了216.2萬元,久限于“小病扛一扛、大病在家等”困局的貧困戶終于有勇氣走出家門,安心到醫院把病治好。
      從健康扶貧財政兜底開始,平陰縣把“兜底工程”又擴展到了教育、助殘扶貧,設立5000萬元玫德“515”扶貧基金,37個貧困村、2344名貧困戶基本脫貧,并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集體”。
      “平陰教育”走向全省——
      破難解之題 贏百姓口碑
      無論是在平陰縣的城區,還是在鄉鎮,只要遠遠望見一片磚紅色建筑,那便是平陰最讓老百姓滿意的民心工程——“教育紅”。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現代化的演進,越來越多的農民踏上進城之路,越來越多的新生人口流向城鎮,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自然退化。如果一所學校還剩十幾個學生、幾個老師,這種設施不全、教師欠缺的學校是艱難留下來,還是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整合?如果學校合并,怎樣保障分散在各地的學生遠途上下學安全,由此帶來的飲食、住宿問題又該如何應對?學校撤并、資源整合之后的教育質量水平,是簡單的1+1=2,還是疊加的1+1>3?
      以“撤、并、擴、建”為路徑,走向全省的“平陰教育”讓生源實現了相對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再撒芝麻鹽式散布,由此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倒逼平陰成功用市場化方式解決了大鼻子校車運營問題、學生餐飲問題,進而騰出資源高質量解決學生洗浴、供暖等生活問題,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利用更是讓教育教學水平水漲船高。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