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日新月異的5年,這是萬象更新的5年。
5年來,“大城市”的框架在新時代的藍圖更新中雛形初現——向東,章丘撤市設區讓濟南市城區面積由3303平方公里擴大到5022平方公里;向西,以濟南西客站片區、大學科技園和濟西濕地公園三大功能板塊為核心的西部新區日益崛起,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投資最高的城市新區建設項目之一;向南,南部山區用生態考核取代GDP考核,專注于生態的“泉城后花園”環境更加優美;向北,攜河北跨使濟南從“大明湖時代”跨到“黃河時代”;中間,老城通過城市更新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5年來,“現代范兒”的氣質在新實踐中日漸清晰——代表濟南改革開放成果的濟南中央商務區正在崛起,濟南人夢寐以求的“地鐵夢”越來越近,“顯山露水”逐漸勾勒出濟南美麗的天際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逐漸拉開城市發展的框架,“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個區域中心、兩個衛星城”的城市框架結構徐徐鋪開;濟南用“精明增長”、“顯山露水”、“舊城更新”等一個個新處方治療“城市病”,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泉城逐漸顯現,讓人在驚訝和贊嘆聲中感慨著這座城市的演變和成長。
城市框架逐漸拉開
作為一個省會城市,濟南的面積在同類城市中偏小,在山東省內也僅排第10名。在這種情況下,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成為濟南追逐“大城夢”的必由之路。
2003年,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確定濟南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后調整為‘中優’)”十字方針,揭開了濟南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剛剛過去的5年,濟南圍繞“十字方針”向前又邁出一大步。除了實施南控戰略的南部山區外,城市發展的框架向各個方向拉開——
向東,距離濟南50多公里的“小泉城”章丘正變成濟南的城區。經國務院批準,2016年章丘正式撤市設區,自此,濟南形成了7區3縣的行政區劃格局。章丘的撤市設區,也讓濟南市城區面積由3303平方公里擴大到5022平方公里。
向西,西部新城日益崛起。過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客站片區就是濟南的西部新城,如今,西部新城成為以濟南西客站片區、大學科技園和濟西濕地公園為核心的魅力新城,是中國規模最大、投資最高的城市新區建設項目之一。
向北,濟南人正跨過黃河。母親河的存在,一度將濟南發展的主戰場長期局限于黃河以南,濟南也因此形成了東西狹長、南北較窄的城市框架。跨過黃河,成為幾代濟南人追逐的夢想。2016年3月16日,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到來。從這天起,濟南牌照(魯A、魯O、魯W)7座以下(含7座)小型客車和濟南市公交車免費通行濟南黃河大橋、濟南建邦黃河大橋、濟陽黃河大橋。這也標志著濟南由“大明湖時代”邁入“黃河時代”。隨著攜河北跨戰略的推進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建設,黃河以北正逐漸成為濟南發展的新沃地。
5年里,濟南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全市建成區面積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3平方公里。
城市發展框架拉開后,濟南開始思考如何優化城市功能配置和空間布局,并提出了“一個主中心、一個副中心、五個次中心、十二個地區中心、兩個衛星城”的城市框架,即:老城主中心,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副中心,西客站、新東站、孫村、臨空、濟北五個次中心,北湖、華山、洪樓、桑梓店、董家、唐冶、港溝、柏石峪、王官莊、美里、崔寨、高官寨十二個地區中心,長清、章丘兩個衛星城,形成中心、次中心、衛星城以及重點鎮、一般鎮梯次分布、互相銜接、功能完善的一體化發展布局。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在長大的過程中,濟南的城市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濟南缺少一個能夠集中展示濟南改革發展成果、代表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省會形象的標志性區域。如今,承載萬千期待的濟南中央商務區在東部開建。按照規劃,濟南中央商務區5年內將初具規模,3家以上的五星級酒店、10家以上高端商業中心、50家以上金融機構省級總部、100家以上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區域總部入駐發展,成為濟南發展的“經濟心臟”。無疑,這里將成為富有現代氣息的活力之都、魅力新城。
如果說,正在如火如荼加以推進的中央商務區建設等新作品,代表著現代泉城未來方向,那么棚戶區改造的加速推進,則是讓舊城重現生機。
過去的5年,濟南以全新的思維推進舊城更新,不僅組建了國內第三家、省內首家城市更新專門機構,更是將棚改舊改(征收拆遷)作為“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先手棋,傾盡全力加以推進。如今,華山、北湖、文莊等一大批棚改舊改項目得以順利推進,連年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棚改任務;一大批棚戶區居民通過貨幣安置、房屋安置,搬進了新居,改善了居住條件;部分老城區也由此露出新顏,煥發出勃勃生機。從2012年到2016年,全市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5.7萬套,一大批住房困難家庭告別棚戶區。
如今的濟南,城市更新對象已逐漸由棚戶區向以“舊住區、舊廠區、舊院區”為主體的舊城區轉變,更新目標由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向“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傳承城市文脈、引導產業升級、集約節約用地、提升城市形象”的綜合目標轉變。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作為一座有2600年建城史的千年古城,歷史的厚重賦予了濟南特有的魅力,而歲月的痕跡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包袱”——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需求的問題在老城日益突出。圍繞建設現代泉城,濟南突出智能化、網絡化、現代化,加快構建功能完善、立體銜接、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交通領域,對外“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米”字型高鐵網正在加快打造,濟南高鐵“朋友圈”在全國數得著;“一環九射”高速路網建成,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濟青高速擴容、青蘭高速、濟南至泰安高速正在全面推進,濟南繞城高速大東環、濟南至樂陵高速南延線工程也加速推進;干線公路路網主骨架基本形成,成功打造一小時公路交通圈;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率和村內主干街道硬化率均達到100%。
在城市內部,二環南路、二環西路高快一體道路建設順利竣工,并連同二環東路高架路一起,不斷向外延伸對接繞城高速;緯十二路、和平路、鳳凰路等城市主干道路完成新建、改造,一批斷頭路被打通,一大批在建道路工程正在加緊推進;3條軌道交通線相繼動工,千年古城進入軌交時代指日可待;城市新增公交線路數十條,“井”字型+“米”字型零時公交網絡形成;城區治堵措施不斷落實,共享單車等一批便民項目相繼落地,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僅體現在城市的大發展和大環境上,更基于城市配套日趨完善給百姓生活帶來的便利。過去5年,全市市政配套成效明顯,一批供水加壓站、水廠、熱源廠、燃氣門站相繼建成。在農村,我市把實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村莊街巷硬化等工作作為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一個切入點,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萬余戶,實施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14.9萬戶,通過街巷硬化解決了233個村莊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