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個起點,濟南文明城市建設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五年間,城市的過去和未來在此交接,濟南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五位一體”標定發展坐標,以“四個全面”規劃戰略布局,緊緊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推動城市文明發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全國文明城市,是700萬濟南人期待已久的共同夙愿。為了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濟南已經奮斗了15年。當然,濟南全力以赴爭取的不僅是這塊牌子,而是通過創建工作引領全市文明發展水平提升,增強市民的自豪感、歸屬感以及文明素質,使城市核心競爭力和綜合軟實力再上新臺階。
最近,在外地工作的小高,回到7年前上大學的城市濟南,感覺有些不適應,“突然發現自己不會過濟南的馬路了。”他剛走到斑馬線準備過馬路,右轉車道的私家車就停下來了。看到小高躊躇不前,私家車司機向他揮手示意,讓他先行通過。等小高走到馬路對面,私家車才起步離開。
經十路沿線幾處路口設置的“白鷺遮陽篷”也讓小高倍感新奇。“在大太陽底下等紅綠燈,騎車和走路的人肯定比坐車的人辛苦。汽車就算不開空調,好歹還有個頂兒遮遮太陽。”他說,專門為非機動車和行人架遮陽篷的,他還是第一次見,濟南人的這份用心讓他頗為感動。
濟南的用心不僅于此。為了改變路口的通行秩序,今年5月,濟南交警通過在路口安裝闖紅燈抓拍系統,實時曝光行人違法行為并將其通報至單位,使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違法成本大大增加。同時,不定期在路口為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和禮讓斑馬線的機動車主點贊,并與公交、出租車、快遞、外賣等行業聯動,重點整治的128個路口效果明顯。
交通秩序的改善只是一個縮影。文明在我們的城市正“遍地開花”。當然,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濟南也面臨類似的成長中的“煩惱”,這其中既包括基礎設施先天不足的毛病,也有管理后天乏力的問題。在閔子騫馬路市場,不到400米的小街上聚集了130多家商戶,攤販占道經營、門頭房“亂伸舌頭”等問題叢生,車輛難以正常通行。這處馬路市場形成已有20多年了,從每天早上6點開始經營,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附近居民常年被異味熏得不敢開窗戶。上個月,這處馬路市場被取締,原先被攤販占據的道路煥然一新,原本就規劃好了的蔬菜便民市場將被重新啟用,采用招投標方式引入的各類標準化攤位將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閔子騫馬路市場之變不是孤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濟南全力以赴謀發展的五年,是濟南深化改革攻堅克難的五年!拆掉相當于110多個泉城廣場體量的違法建筑后,我們的城市變得更秀氣了。梳理好7652公里“蜘蛛網”線纜后,城市看上去更養眼了。通過實施渣土運輸、燒烤經營、戶外廣告、背街小巷和桿線集中整治,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城市頑疾得以解決。
濟南是怎樣逐漸變成了一座有文明有溫度的城市?
五年來,濟南城市環境不斷優化。高新區擴容、章丘撤市設區順利完成,拉開了濟南發展的新框架。城市建設不斷提速,展現“齊魯新海拔、泉城真活力”的中央商務區全面啟動,夢想多年的軌道交通破土動工,高快一體的快速路網建設加快推進,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進展順利。農村環境改善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了42%。
五年來,濟南城市品質明顯提高。“六城聯創”成效顯著,建成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被授予“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生態保護得到加強,泉水連續13年噴涌,綠化55座城區山體,其中26處山體公園建成開放,“五庫連通”工程全面建成。
城市環境與市民素質,其實互為鏡子,相互映照著彼此。城市發展中的每一次深刻變革,表面上看變革的是城市面貌,本質上改變的是人的觀念。
初秋的大明湖,蓮葉如裙,綠柳含煙,漣漪的湖水在藍天下鋪開,波光映襯出一城山色。很難想象,在14年前,大明湖公園的垃圾日清運量動輒都要達到10萬噸,大明湖景區免費開放在當時看來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然而事實是,2009年9月,大明湖新區免費開放;2017年1月1日,大明湖風景區全面免收門票。全民共享的大明湖不但沒有垃圾圍湖,還變得更美了。美麗的大明湖,是濟南自然山水的一張名片,也成了濟南市民文明素質的一張名片。
2017年8月,我市歷史上首個機動車禁鳴令付諸實施,規定繞城高速內禁止機動車鳴喇叭,對于在禁鳴區違反相關規定的,交管部門將采用聲吶采集系統抓拍取證,處以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罰款。警車、消防車、工程救險車、救護車在執行緊急任務時,可斷續使用警報器,但當日22時至次日6時一般不得使用。開車不鳴笛能行得通嗎?在禁鳴令頒布之初,不少市民依然心存顧慮,覺得在路上不鳴笛心里不踏實。但是,政策實施一段時間以來,新規很快獲得越來越多的市民認同。“過去我一摸方向盤就‘路怒’,看到什么地方不順眼就按喇叭。前面的車壓線了、開得太慢了、沒及時起步、電動車亂道什么的,該管不該管的我都管。現在不允許按喇叭了,路上的司機要更留意周圍路況,注意力更集中了,交通秩序反而好了很多。”私家車主劉女士說。
“誰也不想住在喧嘩嘈雜的環境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況有時候汽車鳴笛提示不一定能起到好效果,還可能驚擾對方造成交通事故。讓汽車靜音行駛,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需求,也是符合百姓切身利益的好事。”市民張先生說。
濟南,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文明,是這座城市溫暖的底色。“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不擾民”已成為城市的共識。五年來,我們城市文明的點滴進步,是文明創建引領城市蝶變的過程,也是城市與市民共成長的過程,在這座擁有700萬人口的城市,注冊志愿者數量達到近6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在這座擁有700萬人口的城市,有許多溫暖的凡人善舉在我們身邊發生。危急時刻,駕駛那輛公交車的女司機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為了保護全車乘客智斗歹徒;在附近打工的農民工兄弟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一次又一次闖入火場救人;素不相識的人會為了搶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爭分奪秒地跑步獻血。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引領。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守望文明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的責任。如果說一個城市的環境與秩序,塑造的是這座城市的“形”的話,那么,文明折射的則是這座城市的“魂”。在有溫度、有熱情的文明感召下,我們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在變化,一天天成為大家向往的樣子。這座城市中的人,也在向著與文明城市相匹配的方向變化提升。在文明不斷進步的濟南,人與城市必將繼續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