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自古以來就獨具魅力。她是李清照心里的美景佳話,“沉醉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她是老舍眼中的淡雅脫俗,“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她是劉鶚筆下老殘的質樸感受,“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隨歷史的鏡頭轉向當下,濟南人對這片大自然的饋贈愈發依戀珍惜。那是堅定的信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那是城市發展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的鐵腕行動;那是列入“三大攻堅戰”的民生工程……
與世界多數城市一樣,濟南正面臨綠色發展過程中避不開的生態難題——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防治難度升級、山體保護困難重重、綠色轉型發展任務艱巨。
“持續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強烈期盼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濟南實現天藍氣爽、山清水秀,讓人民群眾聽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見一城山色,享受到更多藍天白云帶來的幸福感。”濟南積極破解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綠色濟南愈發彰顯其獨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在對更快發展的追求中,濟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向污染宣戰,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毫不手軟——
濟南人對環境空氣質量從未像今天這樣關注,對大氣污染防治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急切。當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一經公布,濟南位次的靠后或墊底一再發出警告:這座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距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的確,濟南地形中間低四周高的“先天不足”不利于污染空氣擴散,固有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加了環保治理的難度,而快速推進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目標等一系列因素又交錯疊加,讓這座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格外艱辛。
“我們無法改變地形、氣候等客觀條件,但必須盡力而為、主動作為”,“治霾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斷取得治霾的新突破”……面對困難挑戰迎難而上,濟南以其獨特的鐵腕行動,為綠色發展作出最好的詮釋。
這是痛定思痛勢在必行的智慧擔當——按照“長短結合、以短為主,標本兼治、以治標為主,主客觀結合、以主觀為主”的工作思路,做我們能做的事,做能快做的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盡快實現明顯改善;
這是立說立行大刀闊斧的果敢實踐——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通過“關、停、并、轉”等多種途徑,134臺燃煤小鍋爐從城區徹底消失,每年因此減少燃煤消耗60余萬噸,相當于平均每名濟南市民少吸入0.017公斤煙塵。
不會忘記,裕興化工廠的整體搬遷,帶動小清河治理“跑步前進”的同時,也成就了工廠的轉型升級。不會忘記,在對更快發展的追尋中,濟南從來都把利益的天平傾向生態環保的一方。中國重汽集團公司等30多家老工業企業的搬遷改造為城市騰出了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重點流域內所有“十五(土)小”、“新五小”企業的全部清理取締堅定回應了市民“天藍水清”的期許。
2016年以來,濟南市委、市政府把治霾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堅持“老實治霾、務實治霾、科學治霾”,在扎實推進“十大行動”的同時,推出了治霾“十大措施”,進一步夯實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基礎,促進了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目前,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正在全國8個省區深入進行。濟南自我加壓,繼續用鐵碗治理的方式,積極回應市民群眾對生態環保的訴求,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迅速整治,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加速提升。可以預見的是,城市建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文明素質提升也必將朝著螺旋向上的態勢,給這座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態福祉。
在向綠色轉型發展中,濟南直面問題不遮掩,不僅承擔了更多責任,更是與過去的行為習慣、發展模式進行較量——
上個世紀的濟南工業發展繁榮,一大批工業企業叫響全國。但隨著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等問題的凸顯,環保治理的“緊箍咒”開始發威,濟鋼等老工業企業出現“陣痛”,面臨重新洗牌的危機。同時,也意味綠色轉型機遇的到來。
鋼企是耗能排放大戶,與老百姓對環保要求不匹配,省會等繁華都市的鋼廠關停產能、向外搬遷大勢所趨。濟鋼的搬遷,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答題,是濟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
2017年7月8日,濟鋼鋼鐵產線全部停產。此刻,濟鋼總部門前的工業北路一片忙碌。路上方,是同步進行的高架橋工程;路下方,是正在修建的地鐵R3線。作為濟南東高鐵樞紐站的交通要道,它們將為濟南“城市副中心”內通外聯的關鍵。在這里,后續產業升級將聚焦高端制造業、服務業,成為城市發展新的增長極。
從表面上看,“放棄”一個區域骨干鋼鐵大企,意味著經濟效益的降低、地方財政的縮減。但對于還處在發展爬坡期的濟南來說,短期降低的經濟量化指標是繞不開的難題,長久依賴的經濟結構若不及時優化調整,必將成為更加“難啃的硬骨頭”。如何決斷,不僅考驗濟南人的觀念與決心,更考驗這座城市實現綠色發展的境界與能力。
五年生態建設,沒有樣板路可尋,更像是城市在改革發展中對既往發展模式的自覺矯正、不斷創新——全市上下不遺余力地參與支持治霾抗霾“啄木鳥行動”,“顯山露水”和宜居共享的生態發展理念讓秀麗風光與城市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濟南瀟灑似江南,湖光山色與水清”,這樣的山水畫卷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同時也為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繁榮注入涓涓“活水”。
五年綠色發展,城市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仍然嚴峻,生態文明建設來不得半點松懈——城區山體綠化、海綿城市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國家衛生城市建設、五庫連通工程,一個又一個綠色工程緊鑼密鼓。捍衛身邊綠色的行動成為全城行動,融山、泉、湖、河、城為一體的泉城愈發優雅從容,有著真切感受的濟南人對城市發展和優美環境也愈發自信。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的過程中,濟南以舍得的情懷堅守綠色發展——
2016年8月3日,濟南市南部山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告別了“群龍治水”的多頭管理局面,“南控”真正有了實質性突破,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視山水如珍寶,淡化對GDP的考核、更專注于環境保護成為這里的特色標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綠色理念在這里有了最新實踐。
不止在南部山區“敢于舍得”,濟南更舍得在集約高效、低碳節能上投入。以綠色理念為遵循,濟南中央商務區從規劃伊始就對業態進行“反規劃”,合理利用寸土寸金的空間;3.2平方公里的片區地下空間統一規劃開發、集約利用;弱化中央公園概念,建設綢帶狀公園,使綠地公園化整為零,把更多的綠地建在社區里,讓市民更方便地享受綠地空間。
綠色發展,是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發展方式。面對新一輪綠色經濟發展的契機,誰掌握了主動,誰就掌握了未來。綠色轉型發展是既要保證“綠色”,又要完成“轉型”,更要保證“發展”。
2017年9月3日,在首屆濟南市市長國際經濟咨詢委員會年會上,濟南市政府同丹麥丹佛斯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書。借力丹佛斯——全球綜合能效解決方案領域的領導者,濟南希望實現綠色轉型,能夠打造成全球現代化區域能源示范城市。
保護與開發從來都不矛盾。事實證明,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越需要生態文明的強力支撐;堅持建設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并沒有減緩經濟列車的行進速度。越來越多的濟南人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而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老百姓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未來,泉城獨具魅力的綠色布局令人向往——南部,復興生態示范區,打造省城后花園;西部,濟西濕地多做減法、少做加法,玉符河打造優美的河系景觀帶;北部,黃河灘區逐步恢復原有生態環境,黃河將成為城市的玉帶,在北部形成一道天然綠色屏障。
當前,綠色發展共識已經形成,綠色增長的經濟線正在延展,綠色福利的社會系統日益完善,濟南距離“水清、天藍、樹綠、氣爽”的夢想愈發拉近,也必將因此而更加生機勃勃、魅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