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動,水微響,天涼好個秋,濟南來到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天藍、地綠、水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既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在城市面貌日益趨同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鋼筋水泥的都市景觀是可以復制的,不可復制的自然山水才是城市更具競爭力的戰略資源。
我們能走得有多遠、飛得有多高、發展得有多好,關鍵看我們天有多藍、地有多綠、水有多凈!濟南許下莊嚴承諾,要“把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強烈期盼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讓百姓能身處藍天白云下,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見泉水叮咚。五年來,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已成為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坐標之一,綠色生態的發展模式正遍地開花,成效明顯。
2016年8月3日,濟南市南部山區管理委員會掛牌。南部山區是濟南的泉源、綠肺、水源地和后花園,對濟南市乃至山東省來說,其生態安全和生態保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視山水如珍寶,淡化對GDP的考核,重點在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面下功夫,“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南山管委會最醒目的特色標簽。搞好生態保護,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動真碰硬,根治違法違章建設這一頑癥痼疾。一“加”一“減”,成為撬動南部山區經濟轉型升級的杠桿。
柳埠街道盛產核桃,年產量達數百萬公斤。往年收獲季節,不少農民扒完核桃外層的青皮兒,順手就扔進河溝里,青皮兒中的有毒物質威脅水源安全。南山管委會成立后,當地嘗試引進了14臺核桃脫皮機,免費分派到各村供村民使用,青皮碎屑也能物盡其用,被直送到化工廠,用于研發肥料、燃料或農藥等。
做漿水豆腐最重要的就是水。西營鎮藕池村李興紅的豆腐鋪在當地小有名氣,一來靠了祖傳的好手藝,二來也得益于藕池水庫的天然好水。過去她的豆腐只能賣給同村人,村里人習慣了以物易物,一斤豆腐只能換來七兩黃豆。后來,村里做農家樂的多了,她的豆腐賣出了好價錢,忙的時候一天能進賬500元。但是,看到有的農家樂緊挨著水庫,沒有專門的排污設施,這漿水豆腐還能做多久,她心里有點不踏實。在今年啟動的南山拆違拆臨行動中,水源周邊的違建農家樂被拆掉了,野蠻生長、粗放管理的農家樂轉型升級為更符合環保要求、游客體驗更好的精品小村和特色小鎮。像李興紅這種靠“生態”吃飯的生意人也終于能踏踏實實地賺錢了。
堅持綠色發展,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做足“顯山露水”文章,保護好自然山水格局,濟南在更高的維度上擘畫未來。
美麗與脆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歷史上,濟南是一座鐘靈毓秀的山水之城,“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有著江北難得一見的溫潤冬天。在李白眼中她是“湖光搖碧山”,宋人黃庭堅說“瀟灑濟南似江南”,金人元好問慨嘆“羨殺濟南山水好”,元人于欽將其盛贊為“濟南山水天下無”。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注定了她的綠色發展之路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加倍的呵護。南部青山矗立,北部黃河蜿蜒,“淺碟形”地貌成就了濟南的“一城山色半城湖”;同樣也是這一地貌,也成了濟南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差、大氣環境容量小的“先天不足”,再加上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不合理的“后天失調”,濟南的治霾攻堅戰因此格外艱難。濟南依水而生、因泉而名,素以“泉城”享譽中外;同時,濟南又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濟南人在付出慘痛代價后醒悟到一個道理: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濟南不能在發展中丟掉靈魂,保泉先保山,保山先保林,必須打好環境綜合治理這場硬仗,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是濟南聞名于世的獨特標識,是最能撥動濟南人心弦、最能凝聚濟南人共識、最能激發濟南人自豪的城市瑰寶。近年來,濟南先后投入309億元實施了410項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2016年被評為中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2017年9月6日,“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工作正式啟動,通過推進申遺來保護泉水、傳承文化、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成為濟南實踐綠色發展理念的又一項重點工作。同年9月下旬,首屆中瑞(濟南)城市合作論壇上,受邀而來的國內外專家齊聚濟南,為實現更高水平的治水興水共謀發展大計。
2017年7月8日,運轉59年的濟鋼鋼鐵產線全面停產,是濟南綠色發展模式的又一個里程碑。裕興化工廠整體搬遷,山東球墨鑄鐵管有限公司停產搬遷,僅今年1-8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同比減少129.6萬噸。濟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向污染宣戰,也為城市更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騰出了空間。
濟南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大氣質量排名居后的位次一再提醒我們:這座城市的空氣質量距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2017年9月,“史上最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出臺。2017年10月起,各縣區禁止銷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采暖季期間,全市停止各類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土石方作業和房屋拆遷施工。濟南用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一次次真實可感的行動兌現承諾——“我們無法改變地形、氣候等客觀條件,但必須盡力而為、主動作為”,“治霾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斷取得治霾的新突破”。
舊的高污染產能在變革,新的綠色經濟坐標在崛起。國內首款氫動力碼頭牽引車在濟南成功下線。全國首個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浪潮。今年上半年,全市五大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創下自2000年以來最好發展成績。國內首款氫動力碼頭牽引車在濟南成功下線。全國首個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浪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增至44.8%。
綠色生態發展為濟南經濟打開了新的窗口。接受中央環保督察以來,濟南全力推進督察交辦問題的整改落實,積極回應市民群眾對生態環保的訴求,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可以預見,做好綠色生態這篇大文章,走好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的美麗蝶變,將為這座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