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了2018年3月全國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狀況。記者從濟南市環保局獲悉,濟南3月份空氣質量在74城市中排倒數第22名,同比改善13個名次,創下歷史單月最佳排名。
好的成績,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濟南市連續三年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全市三大攻堅戰之一,突出治理重點、強化執法監管、依法精準施策,全市空氣質量得到持續較大改善。去年以來,濟南重點加大工地和道路揚塵的治理,對全市7200余個工地,嚴格落實“四個一律”和“六個百分之百”的防塵降塵措施,對全市604條主次干道和2485條支路街巷道路保潔嚴格落實濕法作業。同時,實施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和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濟南成為第一個完成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的省會城市。另一方面,加快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市建設,氣代煤電代煤改造任務已基本完成11萬戶。
濟南還把“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東部老工業區企業關停搬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作為治理重點,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7190家“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基本完成石化、有機化工等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90家排污單位的排污許可證完成核發;東部老工業區企業完成關停搬遷56家,去年7月初濟鋼實現全面停產。
在執法監管上,濟南市強化與紀委監委、公安機關聯勤聯動,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2017年以來,共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2823件,罰款金額1.2億元;各級環保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刑事案件9起、行政拘留案件16起。
目前濟南已建立起覆蓋全市141個街鎮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建成國內首創的道路空氣質量走航監測系統,在市區100輛出租車上安裝顆粒物監測設備進行走航監測;開發完成全國功能最全、開放度最高的“濟南環境”APP,讓環境信息第一時間接受社會監督,服務公眾生活。
今年,濟南將繼續建立完善覆蓋市、縣區、街鎮、村居的四級網格化監管網絡,以智慧環保大數據監管平臺為依托,通過對全市近4200余路在線監測數據、實時視頻信號的管控和近3400名專兼職網格員日常巡查的管理,實現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查處、環保案件快速落實、事件處理全程留痕。
下一步,濟南市還將夯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等責任制度,用好大氣污染防治量化問責辦法,推進環境保護責任的具體化、精準化。對各縣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進行評價、排名、通報和考核。嚴格問責,對于不履行職責,導致工作任務未完成的,按照量化問責辦法追究相關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