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從找項目到為項目找地從審批提速到“一次辦成”

    濟南經濟開發區的“營商之道”

    發布日期:2018-09-0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和以往動不動就要去外地找項目的招商狀態不同了,現在濟南經濟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的招商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幫著要簽約的項目找地。作為承載著濟南經濟開發區招商任務的投資促進局,其主要工作內容的轉變恰恰是當地營商環境提升的風向標之一。迎商
      對于客商來說,最先和他們打交道的是招商人員,所以招商效能的提升無疑是提升營商環境的“敲門磚”。去年,濟南經濟開發區作為省級經濟開發區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按照項目招商落地流程、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原則,濟南經濟開發區重新規劃調整管委會內設機構,將原來的“一辦五局兩中心”改革為“一辦五局兩公司”,其中投資促進局、審批服務局、經濟發展局和建設管理局的崗位人數占到總崗位人數的63%,體現政策向招商和服務傾斜、機構和人員向一線傾斜的改革理念。這就為招商效能提升理順了體制機制。
      改革完成后,投資促進局重新制作了濟南經濟開發區的招商手冊,招商活動的策劃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現在和投資促進局主要負責人聊招商,他總是信心十足,“一塊地至少有3家企業在等著,真正實現了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的轉變。”他的信心有據可依——在今年4月26日長清區舉行的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大會上,僅濟南經濟開發區招商項目簽約額就達到159.3億元。而今年9月底之前,濟南經濟開發區還準備簽約10個新項目。選商
      在濟南經濟開發區,招商效能的提升還得益于精準招商的有效實施。經過和50多家意向企業洽談,齊魯工業大學工業設計中心、山東師范大學高端晶體生長及加工研發基地項目和創明電商項目等6個項目擬入駐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中心。而在開發區北邊的物流中心區域,即便土地指標緊張,仍有10余家物流企業正在和濟南經濟開發區洽談合作。項目要在這里落地,首先需要符合濟南經濟開發區的四大主導產業方向,即高端裝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以及兩大特色產業,即特色食品和裝配式建筑產業。產業方向對路,還要符合入駐門檻。部分處于孵化期企業可以享受免租金和物業費的優惠政策,但前提是前3年每平方米稅收不得低于1000元,3年之后,每平方米稅收要達到3000元。親商
      招商效能提升為“招大商、引大資”提供可能。客商進門,如何待客?審批效能提升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就凸顯出來了。和投資促進局一樣,審批服務局同樣在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中實現了審批服務專業人干專業事的轉變。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主要來自區市場監管局、水務局等區直部門選聘和社會招聘。這些人員本身就有審批服務經驗,再經過后期培訓,他們為客商提供審批服務“上手”會更快。這不,從去年年底開發區審批服務局成立,到今年2月,區里9個部門就完成了44項權力下放。目前該局已受理項目202件,辦結138件。審批大廳實現“零距離、一站式”辦理服務,實現所有許可事項一窗受理、共享一份資料,大大縮短辦理時限。開發區發出的第一份營業執照從材料提交、資料審核到執照辦結用時30分鐘;第一份夜間建筑施工許可用時15分鐘;第一份水土保持方案用時1天等。
      在承接權力下放的同時,審批服務局還不斷探索審批服務效能提升的新路徑。針對今年以來需要拿地的建筑工程類項目居多的情況,該局梳理審批流程,通過容缺辦理、綜合服務評價和并聯辦理等辦法實現審批流程從30步到18步的簡化,將時間從120個工作日縮短到35個工作日。像這樣的創新之舉,在審批服務局成立不長時間以來已發生很多次。該局還以項目需求為導向,以自愿委托、無償代理、全程服務為基本原則,推行“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務模式,制定《濟南經濟開發區審批事項代辦專員制度》,項目入區前簽訂代辦服務協議,明確代辦專員,實施項目全程跟蹤服務,確保入區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正是通過代辦幫辦、服務前置、一窗受理并辦結等多項舉措,濟南經濟開發區開展的“全鏈條”審批服務模式,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讓“一次辦成”變為現實。(本報記者 邵明紅 通訊員 孟祥江 房昕)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