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解決“過河”難題。11月23日上午,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通車運營。至此,跨黃“四橋四隧”中的“四橋”(濟南黃河大橋、齊魯大橋、鳳凰大橋、濟樂高速南延線)全部實現通車,濟南跨黃通道增至21處,居沿黃城市首位。
“老的濟南黃河大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而且雙向兩車道容易堵車,碰到交通高峰堵上幾公里也很常見。現在,新的黃河大橋開車走一趟才用了6分鐘左右,太順暢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大橋街道倪家村村民孫學雷曾參與濟南黃河大橋老橋的建設,得知新橋23日開通,他在通車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實地體驗。
新建濟南黃河大橋與老橋并橋建設,是黃河上第一項不等跨并橋建設工程,項目全長7.748公里。新橋采用公軌合建、公鐵合建等方式,集城市主干路快速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國家干線公路于一體,南接濟南零點立交、二環東路高架路,北與國道104、黃河大道(原國道220)相接進入起步區生態商務區。
同一天通車的還有濟南西部城區的跨黃重要通道——濟南黃河齊魯大橋。該橋為黃河上首座下承式網狀系桿拱橋,項目全長6.742公里,南接齊魯大道,北至國道309,快速通達濟南國際醫學中心片區、西客站片區和黃河北岸桑梓店組團。大橋的通車,將緩解周邊京臺高速、建邦黃河大橋等通道的交通壓力。
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通車,意味著黃河兩岸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將更活躍,兩岸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加速。“老的濟南黃河大橋是我市第一座跨黃大橋,將繼續在服務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周邊片區近河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將大大縮短我市西部城區跨黃河通行時間。”濟南市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夏濤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生,兩座新建大橋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現魯A、魯S牌照9座以下(含9座)小型客車免費通行。
今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復《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納入中心城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黃河正式成為濟南“城中河”。在市域183公里的黃河上,濟南規劃了跨黃通道34處,其中起步區范圍內達到11處。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認為,濟南城市空間東西長、南北窄,向北受到黃河天塹的制約。跨黃橋隧的建設將為濟南拓展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便捷的交通網絡,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黃河兩岸資源,加快推動沿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