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商河縣孫集鎮北崔村的大棚里,貧困戶崔仁香一邊忙著摘菜,一邊不時擦著額頭上沁出的汗珠。她說,有了這個產業基地,除了分紅,自己還能來打工,每天忙忙碌碌,一年下來能有八九千元的收入呢。
放眼望去,在商河廣袤的土地上,上千個類似這樣的扶貧產業大棚都已建起來。自推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商河把發展產業作為推動貧困村脫貧、帶領貧困戶致富的主心骨,隨著全縣3.6萬余名貧困群眾陸續甩掉貧困的帽子,大棚蔬菜、林果、大蒜等七大主導產業也在全縣發展得日益枝繁葉茂。
因地制宜引導貧困村 樹立主導產業
發展經濟,產業是主心骨;脫貧攻堅,仍舊要依托產業來“造血”。
通過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集聚,提升貧困村、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這成為商河近年來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依托各個鄉鎮街道及貧困村原有的資源稟賦,商河在全縣發展起了大棚蔬菜、林果、大蒜、養殖、鄉村旅游、光伏、群眾性加工業等七大扶貧產業板塊。
“發展這七大產業,我們充分考慮了各個鄉鎮、街道原有的產業基礎、種植習慣、配套設施等,不斷強化對原有產業的發展壯大。例如在懷仁鎮重點發展光伏小鎮,殷巷鎮、張坊鎮發展林果業,龍桑寺鎮、韓廟鎮主要發展養殖業,鄭路鎮、孫集鎮發展大棚蔬菜,白橋鎮本身就是‘中國大蒜第一鎮’,所以重點發展大蒜的儲存冷藏,玉皇廟鎮和賈莊鎮工業基礎好、企業多,這兩個鎮就以發展扶貧車間為主……”商河縣扶貧辦主任李士新介紹。
在商河的不少鄉鎮,實施精準扶貧,也是發展或者提升原有主導產業的最佳契機。孫集鎮王皮村的蔬菜大棚最初僅是作為一個扶貧項目進行發展,目前全鎮種植業卻在以每年新增三四百個大棚的速度進行擴張,示范效應已經初步形成。
產業項目從進到出全流程規范管理
在發展產業扶貧過程中,對于各村申報的項目,商河進行了從“入”到“出”全流程規范化管理。據商河縣扶貧辦產業項目組負責人介紹,貧困村首先要將有意向發展的產業項目提報縣扶貧辦產業組,產業組將從中篩選出一定數量的項目,由來自全縣農林牧等各個領域的專家評審團進行評審。“我們有一個24人的專家團隊,每個項目的評審都要在里面抽調相關專家,如果是11名專家參與評審,至少要有9人同意,項目才能通過。對于評審意見,各專家必須進行簽名確認。”此后,在專家評審意見的基礎上,商河縣將出臺正式文件,對通過的扶貧項目進行公示。
貧困村在實施產業項目時,需向縣扶貧辦提交開工申請書,縣扶貧辦產業組將到村,現場查看開工項目與申報項目是否一致、地點有無變更等情況;開工后,貧困村應當每半個月上報一次施工進度;項目完工后需拿著鎮上出具的自驗申請書到縣扶貧辦申請驗收。
財政資金“顯身手”不讓“插花戶”掉隊
在商河現有的962個村(居)中,有190個村被認定為貧困村。在全縣,非貧困村中不僅有貧困人口,人數還占到了全縣貧困人口的40%左右。對于這部分被稱作“插花戶”的貧困戶,商河帶領他們脫貧的思路,仍舊沒有離開產業。
針對“插花戶”,商河每年都拿出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進行扶持,“去年縣財政出資500萬元,今年是700余萬元。”李士新介紹。利用這部分資金,商河尋找若干符合條件的村莊進行土地流轉,并鼓勵縣內有能力的合作社一同入股,在流轉出的土地上建設大棚,之后聘請有技術、有意愿的人員從事大棚種植,種植人員將與所在鄉鎮簽訂協議,承諾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對周邊非貧困村中貧困戶的分紅。
2016年以來,商河共實施非貧困村貧困戶產業項目16個,包括蔬菜拱棚、恒溫庫、加工廠房等,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1900.5萬元,吸引社會資金投資147.62萬元,覆蓋貧困戶19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