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兩次牽手教育部,借力信息化“新引擎”踏上教育現代化征程

    天橋打造濟南第一朵“教育云”

    發布日期:2017-12-0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在黃河兩岸,一場有關教育信息化的變革正在發生。
      11月10日,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天橋區人民政府共建的“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示范區”正式簽約授牌,這是繼去年與教育部數字化支撐學習研究中心合作成立“智慧教育實驗區”后,天橋教育再度“牽手”教育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效推動天橋成為全市第一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區縣。同時,示范區的落戶也開啟了天橋教育“超越發展、爭創一流”的新征程,滿足全區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之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必將帶來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成為助力天橋教育高標準發展的‘新引擎’。”天橋區教育局局長張萍告訴記者,通過“信息化”這輛快車,優質教育資源可以跨越黃河“天塹”,讓天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共享教育公平的陽光。
      信息化體系全覆蓋“教育云”無處不在
      建設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天橋教育早有規劃和行動。
      2015年至2016年,天橋區教育局集中完成了“兩個平臺,一個中心,局校互通、網絡互聯”的信息化體系構建。天橋區在全市第一個建成教育城域網,教育信息網絡中心投入使用,實現全區所有教育單位裸光纖直連;所有學校互動直播系統落成,黃河南北共上一節課成為現實。緊接著,天橋區智慧教育云平臺正式啟動,并在全市第一個完成了區域性全部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
      “有了網絡,有了設備,所有學校可以在網上同步視頻,足不出校門,就實現了開會、教研、教學等等,一切都變成了現實。”天橋區教育局電教科科長王陸軍說。
      除基礎支撐系統之外,區智慧教育云平臺還包括教育門戶、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系統、教育管理公共服務系統、數字化校園、學科工具、家校互通系統等幾個部分,內容及功能非常強大。如今,天橋教育已完成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實現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形成以“云”平臺建設為依托,以信息化應用為載體,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化天橋教育辦學新特色。
      今年,隨著移動終端成為天橋教師的“標配”,天橋教育又將成為全市第一個完成區域性無線城域網建設的區縣。“相信依托無形的‘云’和有型的‘端’,天橋區的教育教學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王陸軍說。
      更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教學“新常態”已形成
      11月28日,由于在課堂上表現出色,新苑小學的學生徐煒晨收到了老師頒發的一枚“金樹葉”作為獎勵,這已經是本月她收獲的第7枚“金樹葉”。
      “金樹葉”是新苑小學電子校徽足跡式評價系統的獎勵機制,學生表現出色,老師就可以用手機掃描學生的電子校徽給其頒發“金樹葉”,系統會將學生在各環節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為學生量身打造成長分析報告,從而實現家校的無縫對接和數據可視化。
      在云時代背景下,教學由“黑板+粉筆”變成了“電腦+白板”,現在又升級為“電腦+平板”,甚至是更先進的方式。這種逐步的進化不僅帶來教學方式的變化,更多的是帶來了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如何借助“云”力量更好地為廣大師生服務?天橋教育人有著自己的路徑。
      天橋區教育局副局長馬海燕介紹,2016年8月,天橋區教育局啟動了教育部教育裝備中心的十二五重點課題“基于技術環境的英語教學整合”實驗,迄今參與學校17所,充分調動了師生學科教學和學習的積極性;9月,與教育部數字化支撐學習研究中心簽署戰略化合作協議,智慧教育實驗區成立,10所學校被授予智慧教育基地校;10月,引入STEAM教育項目,為天橋教育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建設找到了方向。
      信息化設備運用,教師是核心。為此,天橋教育開展了多層次的培訓,特別是與教育部數字化支撐學習研究中心“牽手”后,他們先后組織180名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訓,借助高層次、高水平、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團隊的精準助力,高端引領教師隊伍成長。
      與此同時,天橋區教育局還召開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管理專題研討會,“對接資源平臺,與教學深度融合”的中小學名師隊伍建設推進會,組織了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為主題的名師論壇,引導學校轉變教育觀念,推動平臺應用的快速落地。
      一系列培訓不僅更新了天橋教育人對信息化的認知,借助“教育云”,各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各美其美的局面。泉星小學的平板教學、濟南第十三中學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導學系統”……信息化教學“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已成為天橋教育教學的新常態。
      打破區域和學校界限“教育云”資源開放共享
      拿出手機,對著課本上的二維碼掃一下,跳轉之后,手機里的老師就開始講解。“自從有了‘云’平臺,學生在家遇到不會的難題,手機掃一掃就能解決,很方便。”馬海燕說。
      為便于教師的自我培訓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為了方便資源存儲和快速提取,天橋教育借助“云平臺”創造性地開展了“天橋智慧課程——碼課碼書”創建活動。碼課即掃碼上課,掃一下二維碼,課程內容即刻呈現;碼書即將一系列課程做成二維碼,實現智慧的集納化。通過制作碼課碼書,學生的學習打破了邊界,“云”上學習愈發便捷,哪里不會掃哪里。
      截至目前,天橋教育共開發了350件碼課、碼書智慧課程資源。尤其是針對六年級的總復習,數學學科專項練習試卷中,針對重難點題目輔助了碼課指導。學生拿回試卷,掃一掃就能聽到優秀教師的講解,受到廣大師生、家長的歡迎。
      為豐富教育資源,天橋區還定制了教育期刊資源庫平臺,期刊資源庫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上千種雜志、期刊資源,滿足學校對教育教學期刊的需要。
      除此之外,他們還以錄播系統作為平臺應用突破口,開展了系列云直播活動,優化教研和教學交流的方式。去年下半年,語文學科率先開展教研網絡直播,黃河南北的全體語文老師觀摩教研活動。本學期,又開展了系列網絡直播活動,“復習第一講云直播”“復習課周直播”“教研活動月直播”“名師網絡公開課”等,都廣受好評。
      師生線上線下隨時互動、教育管理云端服務、課堂教學異地共享……從“智慧教育實驗區”到“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如今的天橋教育在信息化“新引擎”的助力下,打破了區域和學校的界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能化學習環境正在形成。同時,天橋教育的“大數據”也正在形成,為天橋“教育云”的開放、個性、終身學習網絡積蓄著力量。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