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天橋區雖是主城區,卻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地處鄉村,攜河發展戰略將為這片廣闊土地帶來無限機遇,而鄉村振興戰略又將為這里謀劃出發展新格局。
過去的一年,該區緊緊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中心任務,聚焦全區全面趕超發展和“一二三四”總體思路,對標先進,科學謀劃,創新思路,加快發展,在現代農業、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區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邁上新臺階。
脫貧摘帽正攻堅“五步法”提升扶貧精準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農民富起來,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我市“1+454”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天橋區通過緊緊圍繞“六個精準”總體要求,真抓實干,扶貧開發工作連續兩年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截至2017年底,該區所有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人口未出現返貧,脫貧成果明顯提升。
為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做到“精準”,該區通過信息采集“五步法”、動態監管長效化及第三方科學評估監測等,嚴把精準識別、精準清退、精準退出“三關”,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區有檔。截至目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486戶1190人。“這個數據隨時需要做動態調整,以確保精準扶貧。”天橋區農業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該區統籌規劃省、市、區專項扶貧資金1114.3萬元。
該區還立足產業扶貧推進脫貧攻堅。目前,11個扶貧產業項目中部分已驗收使用,第二批4個光伏項目已完工并網。積極協調推進行業扶貧,著力實施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就業保障、政策兜底、金融扶貧等多方聯動,攜手推動扶貧協作。
今年,天橋區將創新工作方法,大力培育專業種養大戶和現代職業農民。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高校畢業生等返鄉從事農業開發,回饋鄉里。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成立家庭農場,支持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專業化生產。同時,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依托黃臺、鳳凰山、聯荷、齊魯云商等電商產業園,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等,為農業發展、脫貧攻堅廣開新路。
改革發展正當時融入先行區建設搞活農業產業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天橋區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區,此項工作已全面鋪開。
今年,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為黃河北地區鄉村振興尤其是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先行區建設將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向黃河北地區集聚,為農業產業發展帶來廣闊空間。
為此,該區將緊抓機遇,積極融入先行區規劃,完善農業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同時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商從事農業經營,加大龍湖有機大米、焦集綠色蔬菜、稻香園食品等品牌的培育宣傳力度,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依托黃河和鵲山龍湖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尤其是依托鵲華煙雨農業觀光園、杏壇農場等基礎條件較好、帶動能力較強的現代農業園區和涉農企業,打造農業綜合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部署在天橋落地生根、見到實效。
美麗畫卷正鋪展深挖鄉村特色推進生態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果如何,群眾說了算,而鄉村“容貌”的改變最直接、最見效。
去年,天橋區不斷加快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進程,圓滿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務目標,覆蓋率提升13.3%,達標覆蓋率56.7%。先后投入1000萬元建設專項資金,以村莊道路硬化、街道綠化、村莊亮化、墻面美化、環境凈化為重點進行10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道路硬化了,路燈亮了,活動場所增加,村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今年,該區將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全面打造提升6個村莊,在示范創建中,充分挖掘村莊自然特色、人文歷史、文化內涵等,做到“一村一韻”、“一村一景”,逐步形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同時,該區將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承借新舊動能轉換歷史機遇,助推全區趕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