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對于天橋區來說,這樣的“奇跡”還真不少:截至目前,引進院士工作站4家;上半年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35億元,位列全市第二,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預計完成2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將達到85家以上,實現兩年翻番;目前擬認定的9家濟南市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天橋區占兩家……
榮譽與成績同在。近年來,該區先后成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山東省知識產權示范區等。
集聚高端人才 助推產學研發展
人才是強區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與別的城區不同,轄區內“盤踞”2所省級高校、13家科研院所、54家科技研發機構,讓天橋區成為全市科技雙創與人才的“智慧高地”。
如何發揮優勢,推動科創陣地建設?天橋區打出“人才強區”牌。近年來,為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天橋區圍繞人才“引、育、留、用”各環節,出臺《天橋區實施新舊動能轉換人才支撐計劃》、《天橋區人才公寓定向配租管理制度》等政策,激發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熱情。
作為科創工作的牽頭服務部門,天橋區科技局建立“班子成員包掛制度”,精準對接上級部門業務工作,同時打通橫向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共同推進科創工作。“根據業務內容劃分,大家主動認領,分工明確,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天橋區科技局局長張明表示。
為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天橋區科技局今年以來走訪調研50多家重點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5家高校院所,收集意見建議10余條;發揮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宣講團作用,舉辦雙創人才專題講座3場;組織高校院所及企業負責人到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學習等。
截至目前,天橋區引進院士工作站4家,泉城“5150”人才2人,千層次人才8人,優秀創新團隊2家,泉城產業領軍人才創新團隊2家。同時,該區與山東交通學院、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濟南大學等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深層次產學研融合發展。
厚植高新企業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作為最具創新性和發展活力的企業群體,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程度是衡量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天橋區近年來始終致力于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數據最具說服力。2017年,濟南鑫茂齊魯科技城火炬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獲批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增長2.61%;新認定42家高新技術企業。
2018年,天橋區新增58家企業參加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總量將達到85家以上,實現兩年翻番。
成績源于實干。無論何時,天橋區科技局工作人員服務企業的腳步從未停止。“集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時,我們利用周末時間邀請相關專家對企業的申報材料進行‘一對一’審核輔導,靠上服務。”天橋區科技局副局長王壽軍告訴記者。
為回應企業訴求,該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工作站、宣講團作用,舉辦4場高新技術企業和知識產權專題培訓;編印并發放了《科技服務指南》、《科技政策選編》2000余冊;上半年一次性發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扶持資金600多萬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搭建交易平臺 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而轉化首先需要的就是平臺。
分析天橋區實際不難發現,北園高架兩側屬于高校院所聚集地,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藥山科技園等成為高科技產業聚集地,黃臺商務中心和濱河商務中心兩個創新創業基地同樣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大平臺。
為發揮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該區不斷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加快培育、引進技術市場和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加大為駐區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的服務力度。
作為全區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之一,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今年捷報頻傳:1月29日,山東中科科技園正式簽約落戶園區,積極推進與中科院的戰略合作;4月26日,園區與中關村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北京中關村(濟南)新動能產業基地,首批22家中關村企業入駐園區。
數據顯示,2017年,天橋區完成技術交易合同登記1257項,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21.36億元,位列全市第二;今年上半年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35億元,位列全市第二……隨著科創力量不斷集聚,天橋趕超發展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