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創城贏得民心,文明創建成果鞏固時期熱度不減。后創城時代的文明創建工作常態化,讓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城市硬實力大大提升,文明環境贏得各界贊譽,給市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創城成功是起點,絕不是終點,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譽,再接再厲,再立新功。”在全國文明城市掛牌活動上,市民代表、全國道德模范房澤秋發出的倡議,得到近900萬濟南人由衷支持。
“創城不是活動、不是形式,創城最終指向市民文明素質的培養。”如今,在各個公共場所、景點景區和服務窗口,數十萬名志愿者組成的“紅馬甲”“紅帽子”“紅袖章”,引領市民文明言行,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
文明創建工作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持續取勝的“持久戰”。“狠抓文明素質提升行動,讓泉城品牌火起來。”當下的濟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十幾年來的最好時期,正向著新的文明高點疾步前行。
文明市民思想觀念提升文明精神傳承綿延不絕
自古以來,濟南人便以“闊達多大節”的美德享譽海內外。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的新濟南,更實實在在提高了市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質,不僅激起市民群眾更加關心支持城市發展的熱度,還涌現出一大批見義勇為、熱心助人、志愿服務的好市民、好團體。
每天早晚高峰,年過六旬的文明交通志愿者袁雨田都會穿上黃馬甲、拿起“電喇叭”和小紅旗,風雨無阻地來到路口疏導交通、勸導行人車輛文明通行,“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能為濟南城市文明出把力,這點辛苦算啥?”
如今的濟南,注冊志愿者達90多萬人,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1個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已滲透進市民內心。幾百個日日夜夜、風雨同舟,堅韌剛毅的濟南人,以壯士斷腕之氣魄打贏了創城之戰。銘記初心,珍惜成果,在2018年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實現走在前列,成為后創城時代總攬城市發展全局、順應市民群眾期待的新坐標。
創城迎評攻堅戰沒有旁觀者,更沒有局外人。一路走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各社區以及廣大群眾、志愿者積極行動起來,認真查擺存在的突出問題,對迎評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再發力,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堅韌不拔的斗志,全力沖刺、奮力攻堅,堅決守護這份城市榮光,讓濟南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一座城市的文明就在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折射出的是市民的文明素質。為了讓更多像袁雨田這樣的熱心市民參與到創城中來,濟南先后搭建“12345創城熱線”“市民拍客團”等六大參與平臺,實行市民投訴“12小時認領、24小時整改”工作制度。組織主題教育實踐、公益惠民演出、文化講堂論壇等各類活動3萬余場次,使“泉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意識深入人心。除了市民,省直機關和省屬企事業單位廣大干部職工也積極融入文明城市創建全過程,讓全民參與更進一步。
在濟南工作生活了近50年的朱文興感慨地說,創城不僅改變著濟南的外形,而且塑造著城市氣質,沉淀為城市文化,化育為城市的精神,使濟南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品質發生脫胎換骨的提升。
時代在前進,世界在變化,唯有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永恒不變。20年的創城之路,錘煉了濟南人敢于擔當、埋頭實干的干事創業精神。這種擔當實干體現在打破自我老舊生活習慣,相信并支持城市的選擇與努力;體現在城市對沉疴頑疾的根除決心,對環境提升、城市發展的持之以恒。
文明濟南全民共建共享城市顏值氣質不斷刷新
經過一場全民參與的創城攻堅戰,濟南撕掉了“臟亂差”的標簽,改變了外地人眼中“土里土氣”的第一印象。進入文明創建成果鞏固時期,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就要從“應試創建”向“能力創建”轉變,考驗著執政者與全市人民的智慧與擔當。
今年5月3日召開的全市城市提升工程動員大會上提出,我市將開展城市提升工程“十大行動”,鞏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豐碩成果,讓城市管理更精細、讓城市環境更優美、讓群眾生活更幸福。狠抓城市生態綠化提升行動,讓泉城處處綠起來;狠抓城市環境衛生提升行動,讓泉城徹底凈起來;狠抓市容秩序整治提升行動,讓泉城規矩立起來……如果說“創建”強調的是一個“創”字,那如今就是要將城市提升轉變為常態化、長效化的“建設”行動。“十大行動”涵蓋了城市提升的各個方面,直擊當前我市在“守城”方面的痛點和難點。
“十大行動”啟動后,各級各部門立即行動起來,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開展工作,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和“為民、靠民、不擾民”的創建理念,將“創建模式”轉變為“建設模式”,“精準對標”轉變為“全面提標”,“文明城市”轉化為“城市文明”,“摘得金牌”轉化為“守護金牌”和“擦亮金牌”。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城,道理亦然。“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對城市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以“繡花”為喻,強調的是一種城市管理的“微操技術”,即“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當下的濟南,正日益成為一座文明之城、創新之城、智慧之城,展現出“繡花般”精細嚴密的章法和鮮活靈動的氣韻——立體化、多功能、全覆蓋的城市保潔精細作業標準全面普及,以前到處裸露的工地精準施治后“抑塵”效果明顯,智慧信號燈、智慧誘導屏、潮汐車道“拉鏈車”等一系列舉措成為“治堵良方”……在這場創城迎評攻堅戰中,各區設立工作組,將轄區劃分為網格,掛圖作戰,構建全覆蓋創城模式,城市各個角落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
“一個個公園小景觀的建立,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冬日的陽光灑在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鐵一社區一處綠地上,轄區居民楊榮美在綠地旁新建的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成為周邊居民休閑生活的縮影。
“現在不只小區環境大變樣,居民們精氣神有了、積極性高了,還成立了小區志愿保潔隊伍,主動參與小區管理。”今年76歲的丁文岐是平陰縣榆山街道會仙山社區居民。在他看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如今已經成為居民的共識。
后創城時代的濟南,文明創建工作持續發酵,不僅帶來了小區環境的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文明素養的深入人心,還激發起全市上下文明共建共享的熱情與信心,助推城市文明創建工作不斷向更高目標邁進。
創城不易,守城更難。對濟南來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不是拿到這塊“金字招牌”,而是要通過創城,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培育好的精神氛圍,解決新的問題矛盾、突破新的短板難點,從根本上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使文明真正成為這座千年古城的內在氣質。
文明城市創建久久為功既要謀當下更要謀長遠
“以人民為中心”是文明城市建設提升的核心指引,根本目的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3月29日,我市下發《濟南文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根據行動計劃,我市將在3年內為民完成300件實事。
文明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必須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用制度保障文明創建工作常態化。在我市印發的《關于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要繼續實行市區領導包掛制度、項目化推進制度、萬名機關干部進社區制度、文明單位包路口制度、全民參與全民創建制度、五級聯動全域共建制度、督導考核獎懲激勵制度、宣傳動員輿論監督制度。
2018年,闊步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濟南,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奮力書寫不愧于人民的新時代“濟南答卷”,文明基因自然融入城市血脈——如今,“濟南式過馬路”已經成為泉城的一張新名片;牌匾標識整治規范,露天燒烤全面“下架”,接連不斷的大片綠植與藍天白云映襯在一起,景觀亮點不斷呈現;城市上空的“蜘蛛網”逐漸入地,城市天際線變身靚麗風景線;占道經營沒了,便民早餐點、肉菜店逐步覆蓋;“高快一體”路網基本形成,濟南地鐵時代即將正式開啟……文明創建,煥新了一座城,喚醒了一座城,溫暖了一座城。
衡量一個城市的文明水平,不僅要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要看這座城市的市民素質、文明風尚、精神狀態、人文氛圍。“一湖一環”文明旅游調查顯示:六成以上游客愿在濟停留3天。而讓外地游客印象深刻的濟南元素中,文明旅游志愿者位列第三,僅次于泉水和“一湖一環”景觀照明。
文明的濟南,是投資興業者信賴的現代之城。“這座城市對企業無限包容、更加開放,市民文明素質的積淀也是一種資源財富。”呵護企業發展的開放生態,濟南市民自然流露出的包容親和力,讓投資人張時對在濟發展充滿信心。
文明的濟南,是眾人憧憬的希望之城。今年9月,濟南迎來了第二屆濟南市市長國際經濟咨詢委員會年會,14位世界500強企業高管、業界精英,以自己的睿智為濟南長遠發展獻計獻策。
文明的濟南,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今天的濟南,已躋身“全球二線城市”,站在全國文明城市的新起點上,面對更高標準的測評成績,今年乃至今后幾年,文明創建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鞏固提升創建成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我市綜合競爭力、人文魅力、發展活力,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文明城市。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在通往“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路上,我們堅信,濟南有能力為城市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