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壯大新動能,繼續破除無效供給。新舊動能轉換,將是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按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作為三核之一,濟南被賦予重大使命——實施北跨東延、攜河發展,在黃河沿岸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先行區。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8年,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壯大新動能,繼續破除無效供給。新舊動能轉換,將是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打開中國地圖,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越來越典型:浙江、江蘇等黃河以南省份經濟轉型早、發展質量好;黃河以北地區傳統產業多陷入困境,新興動能培育不足。山東,恰恰處在南北交界處。如果山東能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闖出一條新路子,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僅能實現自身的鳳凰涅槃、騰籠換鳥,還會為全國提供示范和借鑒。
在戰略中承擔“濟南使命”
1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獲批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有人說,新舊動能轉換,全國看山東,山東看濟南。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濟南在這一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山東要充分發揮濟南、青島、煙臺“三核”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富集等綜合優勢,率先突破輻射帶動,打造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
作為“三核”之一,濟南被賦予重大使命——實施北跨東延、攜河發展,在黃河沿岸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集聚集約創新要素資源,發展高端高效新興產業,打造開放合作新平臺,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綜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現代綠色智慧新城。以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引領,以東部高端產業集聚區、省級開發區轉換提升區、泉城優化升級區為支撐,以濟南中央商務區、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為重點,構建“一先三區兩高地”的核心布局。重點發展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產業金融、現代物流、醫養健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務等產業,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省會城市,構建京滬之間創新創業新高地和總部經濟新高地,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其中,作為發展布局中“一先”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南起小清河、北至徒駭河,東至章丘、西至齊河,總面積103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齊河等周邊區域,形成攜黃河兩岸功能協同、區位互補、產業多元的發展格局。
在行動上跑出“濟南速度”
置身于這場國家戰略中,濟南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當然,排頭兵并不好當,因為它意味著必須拿出非凡的作為來。
“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先行區,濟南要在這場‘新舊動能轉換戰役’中,為全國新舊動能轉換闖出路子、提供濟南經驗。全市上下要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奮斗,像當年打贏濟南戰役一樣,打贏一場新時代的新舊動能轉換‘濟南戰役’。”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的話,彰顯了濟南人擔當國家戰略的決心與信心。濟南把2018年作為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元年,并把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列入全市“1+454”體系中的四大攻堅戰,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力爭通過集聚集約要素資源、發展高端新興產業、打造開放合作新平臺、建設綠色現代智慧新城,使先行區力爭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區、創新引領先導區、“四新經濟”新高地、城市治理試驗區。借助先行區的規劃建設,濟南也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從趕超型城市向引領型城市轉變,讓城市發展從“大明湖時代”進入“黃河時代”,為優化以黃河為界的南北差距提供濟南路徑。
行動是最好的表態,落實是最有力的回答。新舊動能轉換時不我待,沒有速度作保障一切都是空談。先行區要先行先試,意味著各項工作都要快,要雷厲風行、快干實干。2017年12月1日,濟南人盼了12年的穿黃隧道正式動工。隨后,鳳凰路黃河大橋、齊魯大道黃河大橋開工,濟南黃河大橋改建也將于今年上半年開工。除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外,總體規劃計劃4月上報審批,專項規劃同步推進;引爆區計劃6月份開工建設,同步完善基礎設施……“濟南速度”在這場國家戰略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推進中展現“濟南水平”
排頭兵不僅要快,還要立起標桿,趟出一條成功的、可復制的新舊動能轉換新路子。我市提出了按照“產、城、河”三篇文章,推進先行區建設。
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必須把產業發展擺在首位,產業是本。2017年12月12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和鋼研大慧投資有限公司、山東國惠投資有限公司三方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約定建設集“氫能源科技園”、“氫能源產業園”、“氫能源會展商務區”三位一體的“中國氫谷”。今年1月18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與山東地礦集團簽訂“山東地礦集團黃河新動能產業基地”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先行區籌建千億級項目——山東地礦集團黃河新動能產業基地。另外,先行區還積極引進企業總部和科研總部,打造與CBD遙相呼應的CID(科創中心),目前已與數家單位簽訂總部落戶協議。
先行區的“城”,必須是產城融合的城區。先行區不能干成房地產開發區,也不能是純開發區,必須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做到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先行區堅持配套支撐,簽約4000億元基建資金。按照省里要求,3年內不進行土地商業開發,通過組建濟南先行投資有限公司,引入社會資本,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前期分別與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國中鐵、中建八局各簽訂100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未來3年集中力量完善道路、市政、生態等基礎設施。今年將率先啟動10余平方公里引爆區、16公里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建設,拉開108公里骨干路網建設框架。
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進“黃河時代”,就要做好“河”的文章,把黃河變成濟南的“城中河”。目前,我市正在進行“藍綠空間”、“生態空間”、“堤頂路利用”等專項研究,開展黃河生態景觀風貌帶生態修復、城市設計國際招標籌劃等工作。這條風貌帶將成為整個濟南的“中央公園”、城市發展的“綠芯”,像珠江、黃浦江、錢塘江一樣,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此外,先行區還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發展理念。按照“大部制、扁平化、聘任制”原則,搭建兩部一室七局內部架構,實行全員KPI考核,目前相關方案已上報市政府。在此基礎上,圍繞工程項目審批,制訂多規合一、多證合一、一章審批、一門受理、一次收費、一步到位的“六個一”體系,讓項目從拿地到開工時間,力爭由過去至少180天縮短到2個月以內,努力營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發展服務最優、行政收費最少的發展環境。
態度上的“舉全市之力”、行動上的“濟南速度”、推進中的高水平……濟南正以這樣的作為詮釋在國家戰略中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