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3-07
信息來源:
時隔7年,先后兩次應邀晉京演出,歷獲中國曲藝節優秀劇目獎、中國人口文化獎等諸多獎項,市曲藝團創演的方言劇《泉城人家》于2011年11月再度搬上泉城舞臺,引起各界關注。
此次重排該劇,得到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新版《泉城人家》再次邀請總政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王宏擔任編劇。為了使創作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作者多次深入社區,了解近幾年濟南城市建設新變化,把群眾生活特別是棚戶區居民的生活憂樂融入劇情,力求以小見,大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遷完美呈現給觀眾。《泉城人家》圍繞在主要人物泉妞與一對收養兒女以及同住在泉鄰巷1號院的泉子、大聰等諸多鄰里的親情、愛情、友情展開,他們共同養護著院子里的一眼清泉。泉妞是個被人收養的孤兒,在養父母有了親生兒子以后受盡虐待,因出嫁當日撿到一個棄嬰而被退婚。為了不使孩子重蹈自己的苦難,她決定自己撫養,不再結婚,后又收養了不幸病死的皮匠夫婦的兒子。40年來,她靠著賣長果仁含辛茹苦地將一對兒女養大成人。時光荏苒,隨著泉水博物館工程的開工,大雜院拆遷在即,兒子小生和女兒大麗賣掉了泉妞一直留存的出嫁時的柜子而惹惱了她。泉子、大聰等鄰居紛紛幫助尋找。兒子不滿母親將拆遷房給姐姐,泉妞不得已說出兒子也是被收養的。這位平凡母親樸實的母愛和寬闊的胸懷,震撼了小生和大麗的靈魂,也使觀眾不禁潸然淚下,將劇情推向高潮,使全劇充滿了感人至深的道德力量,提高了全劇的境界和品位。通過一連串亦喜亦悲,悲喜交加故事的展開,刻畫了倔強堅韌的泉妞、熱情的泉子、質樸的大麗、直率的小生等人物形象,展現了泉城濟南鄰里之間風雨相扶、純樸善良的真情實感和優秀品格,折射了泉城濟南誠信、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
全劇將曲藝和戲劇藝術表現形式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正如該劇導演胡宗琪所說:“將原本靈活生動的以個體為中心的曲藝表演模式置之于戲劇嚴格的規定情境之中,讓我們的舞臺上呈現出了一片另類的花朵。”在吸收相聲語言特點的同時,融進地道的濟南話,借助相聲藝術三翻四抖、正反話技巧,對白妙語迭出,機智詼諧,頗具特色。舞美設計以濟南老城四合院的建筑為基礎,將旋轉舞臺置于觀眾眼前,既豐富了觀眾的視覺畫面,又巧妙地闡釋出故事發展的脈絡。全劇演出時笑聲掌聲充滿劇場,體現了較好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