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01-06
信息來源:
霧霾遮蔽了冬日的暖陽,已成為當前困擾我國生態環境的突出難題之一。有效破解霧霾難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攻關,更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理論研究貢獻。環境政治學就是一支應運而生的重要研究力量。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我國環境政治學領域拓荒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郇慶治。
作為一門從政治學的理論視角思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適當關系的新興學科,環境政治學致力于闡明,生態環境議題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政治議題,不同政治主體對該議題的政治認知、權益要求和政治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傳統政治關系、政治組織和政府體制的意識形態認知、政治規范和行為方式的改變。郇慶治認為,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問題認知與實踐上的一個最明顯變化就是,它已經從最初意義上的科學技術知識、技能不足(外部環境問題),到后來的經濟法制規范缺陷(經濟法治體制問題),演進成為今天的一個鮮活的民生政治議題。
近年來,郇慶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政治的國際比較、歐美的綠黨政治、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與政策等。而過去一年來,他的主要工作是針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作出環境政治學視野下的系統梳理和闡釋,尤其是闡明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政府已經制定并實施的長遠目標和行動戰略。郇慶治認為,在環境政治學看來,生態文明建設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其一,作為一種政治生態學話語,它蘊涵著對我國生態環境難題的系統性認知和應對思路,是一種“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構想;其二,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尤其是執政黨(政府)的發展意識形態,通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消除經濟增長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負效應,以改善執政成效;其三,作為一種政治思維方式或文化,它是具有強烈綜合性特征的生態文明建設話語,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傳統思維、生產生活方式的精華。
“這三個層面上的不同解讀方式,不僅可以大大豐富我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探討的話語空間,而且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界定、歸納我國目前存在的各種形式的生態環境問題。”郇慶治表示,我們已經超越了簡單地認定哪些是生態環境難題然后重點突破的時代,相反,如何促進發展的綠化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面向未來的最大社會與政治主題之一,當然也就是我國環境政治的長期性主題。
針對目前頻發的霧霾天氣,郇慶治認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進路是充分發揮與強化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一方面,應該更加突出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及其貫徹落實中的咨商作用。另一方面,應該著力推進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在生態文明公民或“綠色新人”培育中的基礎性作用。除了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宣講,更為重要的是,包括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環境史學、生態審美、環境社會學、環境人類學、環境政治學、環境法學、環境經濟學等在內的各種人文社科知識,應該更及時、更順暢地走進課堂、走進社區、走進家庭。
談到2014年即將推進的研究,郇慶治介紹,他正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綠色變革視角下的國內外生態文化重大理論研究”,將對不同學科分支的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的綠色變革促動潛能做更為系統的梳理分析,從而有助于為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構筑一種更適宜的大眾文化基礎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