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原則與重點

    發(fā)布日期:2015-04-08

    信息來源:《求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年初正式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標志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學習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文化戰(zhàn)線的重要任務。

        一、準確把握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zhàn)略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分別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出了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在深刻認識當前形勢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精神內涵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導向,強化功能。“以文化人”、禮樂教化是我國的重要文化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必須充分發(fā)揮文化潤物無聲、熏陶教化的功能,為我們的事業(yè)提供文化支撐。在這方面,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守土有責,一定要強化導向意識、陣地意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方向不能變,為人民服務的陣地不能丟。發(fā)展先進文化,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同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認真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建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不但把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而且要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二是保障基本,促進公平。統籌城鄉(xiāng)和區(qū)域文化均等化發(fā)展,加快形成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我們工作的根本目標。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xiāng)差距、區(qū)域差距和群體差距還比較大,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著力解決的一個突出矛盾。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必須以標準化為抓手,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建立以均等化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以資源配置的均等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因此,我們的工作重心不能放在搞“高大上”的文化設施上,而是放到城鄉(xiāng)基層和老少邊窮地區(qū)等薄弱環(huán)節(jié),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在短時間內彌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作為重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不留死角和空白,保障好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

     

        三是完善體制,統籌發(fā)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是解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尤其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基礎保障和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上來,著力構建兼顧公平和效能的制度體系。注重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關鍵是整合用好各類公共文體設施和服務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做好“兩個統籌”,一是統籌部門資源,加強對不同部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項目和資源的統籌,在設施上互聯互通,在資源上相互融通,在服務上相互借鑒,實現共建共享,綜合利用,融合發(fā)展。二是統籌社會資源,政府主導,不等于政府包辦。積極拓展社會參與渠道,培育和發(fā)展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主體,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適度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不斷增強公共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內生動力,激發(fā)全社會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國地域遼闊、區(qū)域差距較大,各地的地域風貌、民俗風情、資源稟賦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準確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把握精神實質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這次隨《意見》一同印發(fā)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范圍做出了規(guī)定,明確了政府的基本責任。在國家指導標準的基礎上,各地要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和政府財政能力,制定適合本地區(qū)的特色標準。同時,以縣為基本單位推進標準的落實。各地在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時,一定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在明確基本服務項目和內容的基礎上為基層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留有一定空間,充分激發(fā)基層的積極性。

        二、加快落實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

        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必須按照中央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明確責任,統籌實施,加大力度,推進各項任務落地生根,盡快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目標艱巨、任務繁重,離不開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目前,國家層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正式建立,各地也相繼建立了相應的協調機制。下一步,要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為平臺,充分發(fā)揮各部門職能作用和資源優(yōu)勢,在規(guī)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實施方面加強統籌。同時,充分發(fā)揮基層黨委和政府作用,統籌實施好各類重大文化項目,積極探索整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方式和途徑。

        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進行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之舉。各地要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結合當地群眾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盡快制定適合本地區(qū)的細化的、具體的實施標準,逐步建立國家指導標準與地方實施標準相銜接的標準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標準,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文化單位和重大文化工程評估標準,爭取在3—5年內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引導各級政府和公共文化機構科學、規(guī)范地開展公共文化建設,切實提高整體服務效能。

        三是推動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建設跨越式發(fā)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qū)。必須把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建設與集中連片扶貧開發(fā)結合起來、與城鎮(zhèn)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制定推進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編制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規(guī)劃,謀劃實施重大項目。督促各地以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為契機,深入分析本地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建設面臨的實際問題,找準突破口,采取“一縣一策”的精準投入方式,分步推進貧困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四是激發(fā)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辯證利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激發(fā)公共文化服務活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協調發(fā)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行政權力出得去,社會資源進得來”,把一些具體的事務讓渡或者委托給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要加快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yè)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見和指導性目錄。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活動,形成文化志愿服務體系。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

        五是穩(wěn)步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快研究策劃一批民生分量重、社會關注度高、邊際帶動性強的公共文化項目,充分發(fā)揮項目對事業(yè)發(fā)展的龍頭帶動作用。繼續(xù)做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推動各地文化部門在發(fā)揮示范作用、擴大影響、解決突出問題、總結創(chuàng)新經驗上下功夫。加強統籌協調和過程管理,特別要在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上,取得具有推廣價值的創(chuàng)建成果。同時,統籌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項目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開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基層融合發(fā)展試點,通過試點探索統籌數字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供給能力,創(chuàng)新服務機制。

        六是以點帶面發(fā)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近年來,我們相繼在江蘇張家港市、浙江衢州市、山東煙臺市、河北霸州市和云南昆明市大村等地,召開了“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流動文化服務,以及地市級、縣級和村級文化建設等層面的現場經驗交流會,發(fā)揮了以點帶面、示范引路的作用。今后重點是充分發(fā)揮地方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等試點工作,發(fā)現和總結地方改革創(chuàng)新典型。通過現場經驗交流會和工作推進會等形式,宣傳推廣地方創(chuàng)新經驗,以點帶面,助推各地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七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財政投入的支持不可或缺。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切實保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必需的資金。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體制,加大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傾斜,著力支持農村和城市社區(qū)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保障基層城鄉(xiāng)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購等方式,支持社會各類文化機構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jiān)督與審計,開展績效評價。

        八是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立法。加快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作為公共文化領域的基本法,已先后被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guī)劃和中宣部五年立法計劃中。下一步,文化部將全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盡快出臺。同時,還將推進公共圖書館法、古籍保護條例等重要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努力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立法框架。(作者: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楊志今 )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