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站在新起點 實現新突破

    王忠林在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發布日期:2018-01-09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2017年預計全市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
      過去的一年,是濟南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一年。全市上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全力推進“453”工作體系,雷厲風行抓落實,快干實干促發展,圓滿完成了市第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干部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全市生產總值預計增長8%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扎實推進“四個中心”建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預計全市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增長8%左右,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固定資產投資4400億元左右,增長13.5%左右,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77.2億元,增長10.5%,居全省第二位;稅收占比達到80%,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領跑全省,達到了2000年以來最好水平。金融支撐力持續增強。完成金融業增加值770億元左右,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7萬億元,均居全省第一位;新引進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濟南分行等各類金融機構60家;中央商務區標志性項目加快推進,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物流影響力持續增強。社會物流總額突破2.3萬億元,增長13%,國家5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到10家,居全省第一位。中歐班列順利開通,獲評“2017中國物流業最具創新力城市”和“2017中國物流業最具影響力城市”。科技創新力持續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5%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件,均居全省第一位。
      積極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5:36.5:59。工業優化升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左右,增幅在全省位次創10年來最好水平。高端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6%。一批中小微企業借力“互聯網+”快速成長,全市上云企業數量突破3000家。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5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網絡零售額分別增長36%和30%。舉辦各類展會167個,觀展人數達850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總額964億元,增長13.8%,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空氣良好以上天數增加22天拆除違法建設3287萬平方米
      加大規劃建設管理力度,城鄉面貌明顯變化。高起點高效率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新東站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穿黃隧道和兩座跨河大橋破土動工,“攜河北跨”邁出實質性步伐。交通更便捷。石濟客專開通運行,二環南路東延等5條快速路建成通車,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開通緯十二路BRT等16條公交新線,打通了27條丁字路、瓶頸路,交通擁堵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強力推進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全年拆除違法建設328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戶外廣告1.7萬塊。整治背街小巷1600余條,拔除線桿1800多個,規范線纜2萬余公里,空中“蜘蛛網”遁形入地。新增綠地230余萬平方米,綠化裸露土地260余萬平方米。新建改建旅游廁所206座,榮獲“全國旅游廁所革命先進市”稱號。新增市民健身場地1170處,新設便民服務網點和菜籃子直通車650余處。
      持續強化保護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年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到185天,同比增加22天,重污染天氣天數同比減少6天,久違了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又回到了市民的身邊。山越來越綠。強化山體綠化,推進“青山入城”,對170座山體劃定保護紅線,造林綠化5.6萬畝,建成山體公園30處,為市民提供了更多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活動空間。重點泉群連續14年保持噴涌。
      加大“三去一降一補”力度,關停搬遷東部老工業基地企業16家;濟鋼鋼鐵生產線在運行59年后實現全線停產,這是我市最大的一次產業調整,為全省去產能作出了重大貢獻。認真執行國家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基本穩定。嚴格落實高新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財稅優惠政策,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納比例,累計減輕企業負擔437.9億元。全方位開放深入推進。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取得積極進展,4項典型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全市招商引資形成固定資產投資1489億元、增長26%以上,實際到賬外資125億元、增長12%以上。
      民生社會事業投入633.9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87所
      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民生社會事業投入633.9億元,占市級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6%,16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扶貧攻堅扎實推進。279個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完工,151個貧困村完成飲水安全改造,貧困村通客車任務按期完成,1.6萬貧困人口和341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棚改舊改步伐加快。開工保障房68850套、建成21581套,公共租賃住房建成4744套。281個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項目全部完成,實施住宅節能改造650萬平方米,惠及群眾9萬多戶。就業取得明顯成效。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08%,首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在我市成功舉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連續1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實現“七連漲”。全面實施職工和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為17.9萬人次減輕醫療負擔4.7億元。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96元,農村低保、五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277元,慈善救助惠及困難群眾16.5萬人次。嚴格落實中小學“零擇校”“零擇班”,加大“大班額”問題解決力度,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87所、增加學位19萬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0處、新增學位1.2萬個。
      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預增7.5%左右
      201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為契機,大力推進“1+454”工作體系,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四個中心”建設實現“三年有突破”,讓發展更有質量,改革更有成效,城市更有溫度,生態更加美好,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增強,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泉城,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增8%左右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省會發展實際,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減排量達到省控目標。
      今年重點做好7個方面工作
      今年預期目標的確定,主要考慮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堅持穩中求進,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些目標是積極穩妥的,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增強綜合實力上狠下功夫,推動“四個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
      突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區域性經濟中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全年新增各類總部15家,新增“億元樓”30座以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確保到2020年十大產業全部具備千億級發展能力。發揮宜家、華潤萬象城等新商圈的消費引領效應,加快布局共享經濟、無人商店等新業態,培植互聯網餐飲、智慧家居、品質家政等新熱點,打造高端消費新高地。
      突出產業金融,做大做強區域性金融中心。加速綠地山東國際金融中心等5個標志性項目建設,辦好中國(濟南)產業金融國際論壇,引導各類金融企業向中央商務區聚集。
      突出內陸港建設,做大做強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研究制定城市內環、中環、外環“三環十二射”交通網絡規劃,全方位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綜合運輸體系提級擴容,加快“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啟動濟鄭、濟濱、濟萊等高速鐵路建設。
      突出科技成果轉化,做大做強區域性科創中心。鼓勵開展跨國并購,新建海外研發機構10家以上。新增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引進遴選泉城引才倍增計劃人才(團隊)20個以上,培養支持泉城產業領軍人才計劃人選30個以上。
      (二)在積蓄后勁上狠下功夫,推動五項重點工作實現新提升
      強力抓好招商引資。探索實行聘任制公務員和KPI考核機制。策劃組織德國濟南周、香港濟南周、跨國公司濟南行等重大活動。
      強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抓好千億級中國重汽小鎮、齊魯航空城、中德產業園等24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完成年度投資2700億元以上。
      強力抓好棚改舊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力度。像“給父母蓋房子”一樣,高標準開工建設省級棚改安置房4.1萬套,市級棚改安置房1.9萬套。推進35個棚戶區和90個城中村改造,確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棚改任務,絕不把棚戶區帶進小康社會。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重點啟動472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整治改造749萬平方米以上,積極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工作,讓市民居住環境更加整潔宜居。
      強力抓好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對各類違法建設堅決拆除。積極推進“無違建”創建活動,嚴防新的違法建造產生。
      強力抓好城市更新。推進“1+5”特色街區綜合更新和環城帶狀公園建設,精心做好老商埠區等歷史風貌區保護。積極推進“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加快明府城等泉文化核心標志區規劃建設,推進“一湖一環”夜景照明工程,將“泉城夜宴”打造成為城市新靚點。推進“七通”建設,即群眾辦事一站通、居民健康一卡通、和諧社區一格通、愛城市網一點通、公共安全一網通、市民出行一路通、金融服務一貸通,讓廣大市民“手持一卡,走遍泉城”。引導縣和村鎮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文明村鎮,實施城市提升行動,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讓文明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三)在破除瓶頸上狠下功夫,推動四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堅持不懈推進治霾攻堅。穩妥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鼓勵利用工業余熱,穩步實施“外熱入濟”。大力推行企業“藍綠名單”,讓環保信用優秀的企業安心生產,對“散亂污”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持之以恒推進治堵攻堅。加快R1線、R2線、R3線一期工程建設,確保R1線2019年開通運營,啟動軌道交通兩條M線和R3線二期工程。加快濟青高速、青蘭高速、濟泰高速、繞城大東環等建設,加快構筑“三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推進北園大街快速路西延、順河快速路南延(南外環-南繞城段)等快速路建設。優化東部城區路網,完成經十一路、鳳岐路、和平路東延等27條瓶頸路建設改造。
      精準發力推進脫貧攻堅。確保2018年底市定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實施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加大遷建項目建設力度,力爭三年內完成34.7萬人安置任務。
      舉全市之力推進先行區建設攻堅。堅持以中疏支撐北跨、以北跨帶動中疏,開啟先行區建設“元年”,實現“千年一跨”破題起勢。啟動“引爆區”建設。加快“三橋一隧”建設,在10平方公里范圍內實施“十通一平”,鼓勵優質醫療教育文化資源向黃河北岸輻射,推動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落地。
      (四)在激發活力上狠下功夫,推動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繼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打好降成本“組合拳”,讓企業卸掉重負、輕裝上陣。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7月1日前全面實施“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項清單制度,確需多次辦理的事項實行“你不用跑我來跑”,全力打造審批效率最高、審批事項最少、政務服務最優的“十最”營商環境。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等“九個轉變”步伐,探索組建投融資體制改革決策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統籌全市重大投融資項目決策。
      深化國企國資改革。著眼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步伐,年內培育8家上市資源,力爭3年內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元。
      深化農村改革。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承包30年的政策,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為農民提供信貸支持。
      (五)在做大做強上狠下功夫,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跨越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行一縣一品、一鎮一品,培植壯大章丘大蔥、平陰玫瑰、商河花卉等十大特色產業。
      大力推進二三產業雙輪驅動。鼓勵縣區建設標準廠房筑巢引鳳,全年建成280萬平方米。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支持濟陽撤縣設區,推動商河、平陰更好融入全市發展格局。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單項“隱形冠軍”,讓“大而強”企業頂天立地,“中而優”企業遍地林立,“小而美”企業鋪天蓋地,力爭民營經濟占比達到38%以上。
      大力強化資金保障。將更多財政資源向縣區傾斜,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集中切塊下達到縣,市區兩級財政集中支持每個縣區1-2個重點骨干項目。
      (六)在生態建設上狠下功夫,推動環境治理取得新進展
      以更大的力度治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工建設山體公園20處;完成造林綠化5萬畝,讓人民群眾在綠肺氧吧中樂享自然野趣。
      以更大的力度治水。開展小清河水質達標攻堅行動,完成水質凈化一廠、二廠等污水處理能力擴建任務。
      以更大的力度治土。加強畜禽養殖監管,新建10萬畝防治示范區。
      以更大的力度治臟。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加大占道經營等治理力度,大力實施“廁所革命”,新建改建一批城市公廁,努力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七)在辦好為民實事上狠下功夫,推動民生事業取得新成果
      穩定擴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努力實現弱有所扶、業有所就、勞有所得。
      拓寬社會保障。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補助標準,將低保和特困人員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發展教育事業。新建50所幼兒園,開工建設50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集中就餐場所。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區”創建工作,保障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平等入學。
      打造“健康濟南”。加快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齊魯醫科大學等項目落地動工。加快市傳染病醫院、市中醫院東院區、市精神衛生中心建設,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9所、改擴建16所。
      發展文化事業。開展紀念濟南解放70周年系列活動,高水平完成濟南戰役紀念館布展,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力度。實施文物拯救行動,加快城子崖、華陽宮等重點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建設,打造齊長城人文自然風景帶,讓人民群眾尋得到文脈、記得住鄉愁。
      加強社會治理。完成村和城市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配齊配強“兩委”班子。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