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

    發布日期:2011-11-14

    信息來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做好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決定》精神,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開創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

    一、增強新聞輿論的引導能力

    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創新觀念、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  

    (一)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正確分析和對待社會思潮,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二)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創新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等,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進一步增強報道的貼近性、針對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實做好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從群眾關注點入手,把黨和國家倡導的與群眾需要的結合起來,科學解疑釋惑,有效凝聚共識。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推動解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維護人民利益,密切黨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三)切實堅持“三貼近”原則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多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的先進典型,激勵全體人民信心百倍地創造美好生活。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新聞宣傳的特點和規律,創新報道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推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佳作。深入研究受眾的心理和習慣,善用傳播技巧,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四)著力增強應急報道反應能力

    做好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的方針,健全應急報道和輿論引導機制,規范各項工作流程,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在重大自然災害、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會事件等報道中,及時、準確、全面、客觀發布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有效回應社會關切,做到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在關鍵時刻不失語,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制高點。

    二、提高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運用和管理能力

    隨著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快速普及,越來越成為覆蓋廣泛、影響巨大、方便高效的新興大眾傳媒,日益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新空間、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誰占領了互聯網等新媒體陣地,誰的傳播能力就更強大,就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從而更加有效地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我們必須積極適應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趨勢,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等新媒體,擴大新興輿論陣地。

    (一)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

    鼓勵和引導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等在鞏固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向新興傳播領域延伸,提升新聞信息產品生產與高新科技的融合度,搶占發展主動權,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優勢。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有效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切實將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專業優勢、人才優勢等,與新媒體信息海量、渠道多元、受眾廣泛、時效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結合起來,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提升運用新媒體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流動媒體等新媒體的報道優勢,制作適合新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豐富傳播內容、提升傳播速度、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范圍,促進高品質高品位新聞信息傳播,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本領和能力。特別是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報道中,善于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新媒體終端和信息傳播平臺,積極拓展線索收集渠道,提高反應速度和報道時效,豐富報道內容和表現形式,努力搶占第一落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進一步增強傳播效果和引導能力。

    (三)打造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新媒體集團

    加強政策指導,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推動重點新聞網站等發展,豐富網站內容、強化技術支撐、加強人才建設,打造一批在國內國際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綜合性網站,培育一批網絡內容生產和服務骨干企業,構建更加強大的主流網站集群。遵循新媒體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規范資本化、公司化和市場化運作,延伸產業鏈條,創新贏利模式,加強品牌推廣,更加積極主動地向海內外市場拓展,迅速壯大實力,做大做強做優,建設一批在海內外有較強輻射力和競爭力的新媒體集團。

    (四)加強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管理

    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引導和管理,努力使其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加強互聯網等新媒體網絡基礎和技術建設,積極推動技術研發和技術進步,優化網絡結構,消除技術隱患,加快容災備份建設,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提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安全性和公信力。加大網上個人信息保護力度,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信息安全。

    三、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

    當前,全球傳媒業生存環境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既對我國傳媒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也提出新的挑戰。我們必須順應國內國際形勢發展新變化,順應市場和受眾新需求,順應傳媒業和高新科技發展新趨勢,加快構建現代傳播格局,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內國際傳播能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一)加強國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等重要媒體特別是中央重點媒體建設,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面,打造一批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一流媒體。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支持中央重點媒體推進海外陣地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全球新聞信息采集傳播網絡,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提升在國際傳媒領域的輻射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大“走出去”力度,拓展與海外媒體和機構的交流合作,提高面向海外開展工作的能力,改進對外傳播手段,增強對外傳播實效,塑造良好國家形象,進一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著力創新和完善文化業態

    順應多媒體生產、傳播、經營融合趨勢,適應市場和受眾細分化、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積極應用高新傳媒科技,改造傳統文化業態,培育和發展具有成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新型文化業態。調整生產和傳播模式,打造完整產業鏈條,集聚領域內的各種要素,構建以多媒體產品為基礎的強大產業集群,形成傳播方式更多樣、擴散速度更快捷、影響范圍更廣泛的全媒體業態,不斷提升我國傳媒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三)大力構建現代傳播格局

    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順應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積極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統籌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為主,有效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傳播資源,整合有線電視網絡,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臺,努力構建技術先進、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格局。

    (四)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力爭新聞宣傳領域體制改革創新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積極穩妥推進重點新聞網站、非時政類報刊等經營性單位轉企改制,加快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盡快建設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創新、依法運營的市場主體。推動已轉制的傳媒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內部改革,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一流傳媒機構和集團。

    (五)增強傳媒科技的引領和支撐能力

    跟蹤世界先進科技特別是傳媒科技發展趨勢,加強新技術研發應用,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我國傳媒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傳媒領域相關標準制訂,搶占傳媒技術制高點,力爭在國際新聞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更大影響。

    四、建設宏大新聞人才隊伍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鍵靠班子、靠隊伍、靠人才。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新聞宣傳隊伍,為開創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一)加強新聞宣傳領域領導班子建設

    深化新聞宣傳領域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廣開進賢之路,把思想政治強、工作能力強、創新精神強的優秀干部選拔和配備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不斷優化各級領導班子年齡、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增強把握宏觀趨勢的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導權和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黨和人民的人手中。

    (二)培養和造就一支優秀新聞人才隊伍

    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展所長的生動局面。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渠道,積極吸引海外優秀新聞人才,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機制,深化職稱評審改革,培養一批熟悉新聞宣傳工作、懂經營善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造就一批人民群眾喜愛的名編輯、名記者、名播音員、名評論員、名主持人,建設一支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新聞宣傳隊伍。

    (三)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

    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水準,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一流業績。大力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真實準確傳播新聞信息,堅決反對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和低俗新聞,自覺抵制錯誤觀點,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