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1-29
信息來源: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務必要做到“三問”,即“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一、“問政于民”方知我黨得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眾是施政的基礎,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實。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依托互聯網的大平臺,網絡問政風生水起。
無論是胡錦濤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在線聊天,還是溫家寶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坦陳自己經常上網了解民意;無論是一些省、市級政府網絡之窗的開通,還是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或實名登錄論壇或實名開設博客,這些都告訴我們:互聯網不僅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同時也開始逐漸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環境。
在相對虛擬、隱秘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平時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不方便說的話與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各級政府官員面前。官員通過網絡問政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更近了,方法也更靈活了。正因為如此,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機關開始日益重視互聯網的作用。
二、“問需于民”方知百姓冷暖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問需于民”就是要尊重群眾意愿,傾聽群眾呼聲,保證決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從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出發,才能找準發展的薄弱環節;只有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才能創造有利于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只有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正如胡總書記所言,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各級黨政機關和干部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
三、“問計于民”方知社會虛實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做好群眾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根本原因。毛主席在1943年發表的《向群眾學習,與群眾結合》一文中指出,“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毛主席還特別強調,我們的黨員干部要“拜人民群眾為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從抗日戰爭中地雷戰、地道戰等獨特戰法,到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的探索;從鄉鎮企業的創辦,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方針措施和成功經驗,都來源于基層和群眾的創造。“問計于民”就是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找對策,用民主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當前,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四種考驗”復雜嚴峻,“四種危險”更加尖銳,開拓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廣大共產黨員、各級領導干部更應問計于民,拜人民為師,真正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總之“三問”是黨的性質、宗旨和執政理念的生動實踐,是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著力點,更是各級干部轉變作風的切入點、增長本領的好辦法。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務必要做到“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