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2-01
信息來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為當代中國的廣電媒體,加快文化產品“走出去”步伐,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根本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應有之義。只要走在機遇之時,走在優勢之上,走在市場之中,走進產業之路,中國傳媒就一定能有所擔當、有所作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走出去,要著眼“三抓”。媒體傳播力是衡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的話語權大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中國的廣電傳媒確立文化“走出去”目標,要著眼于抓機遇、抓特色、抓優勢。
抓機遇,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軟實力因經濟落后而弱,因經濟崛起而強。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盛,特別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和關注度的逐步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和文化自信。我們不僅金融、制造、石化、通信企業躋身世界500強,還要造就一批文化企業和影視產品的全球知名品牌,在世界上強化中國的文化屬性、文化特征、文化形象和文化力量。
抓特色,奏響世界第一小提琴。恩格斯說,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能演奏世界第一小提琴。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底蘊,有多民族的特色資源,有大量優秀的文化人才和作品,構成文化創作的巨大源泉,是滿足人們多種文化需求的珍貴寶庫。新時期的文化軟實力,不僅要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遺產,更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流”,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當代中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美好形象。
抓優勢,創全球知名文化品牌。中華民族是勤奮和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最寶貴的資源不是煤炭而是人才。在廣電領域擁有一批優秀的策劃、編導、制作、主持人才和領軍人物,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實踐主體。作為兼容并蓄、敢為人先的湖南衛視,在完成由內容、品牌傳播到價值傳播的轉型升級后,在國內已有不小的名氣,在海外也落地并產生較大影響。
文化走出去,要堅持“三性”。從現代傳播規律上講,文化軟實力一定要實現“內容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品牌”的轉變,突出內容、思路、方式、載體等方面的創新,在文化的原創性、時代性、市場性上實現有機的統一。
原創性,關鍵詞是“中國創意”。立足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未來,在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產品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用新穎的創意,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和再創造。要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出發,鼓勵和尊重首創精神,突破創新瓶頸,鼓起創意翅膀,破繭成蝶,增加文化內涵、思想內涵、技術內涵、情感內涵,在質量上下功夫,使文化產品不脛而走、口口相傳,具有國際競爭力,使中華文化得到更廣泛認同。
時代性,關鍵詞是“中國風格”。文化“走出去”的認同感在于產品方式。作為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感的中華文化,要加強方式創新,以滿足市場為著眼點,以平民文化、時尚文化為切入口,以高科技為支撐,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對傳統文化再詮釋,做到題材新、故事好,內容親切、時代感強,感染人、打動人,形成風格和品牌。
市場性,關鍵詞是“中國制造”。當前,全球華語市場與華人市場正在加速形成和擴大,華人規模超過7000萬,200多所孔子學院遍布世界,4000萬外國人在學漢語,打造“華流”恰逢其時。中國傳媒要堅持貼近生活情感、貼近審美方式、貼近需求實際,從上游創意策劃到中游精心制作,再到終端多渠道銷售,形成商業化程度高的產業鏈,與國外文化企業同臺競爭,實現“中國制造、國際傳播、國際市場”目標。要在傳播載體上變行政型為企業型和產業型,在運營方式上變外宣型為產品型和品牌型,在傳播效果上變交流型為落地型和經營型,探索“華流”文化產品的國際化創意、設計和營銷,切實增強文化“走出去”實效。
文化走出去,要做到“三重”。從現代傳媒趨勢和市場經濟規律出發,打造“華流”,發揮好現代傳媒的主力軍作用,要重點立足于主體化、市場化、人才群三方面的創新。
重市場主體,深化文化改革。海外傳媒市場更成熟、更商業、更規范,中國文化要進入、站穩和發展,唯一的途徑就是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具備參賽資格,從市場的角度切入,用企業的方式運營,建立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準則的有效機制。制約“華流”的主要瓶頸是改革不到位,主體身份不對接,即使傳媒上市公司很多也是“腳在市場上,身子還在體制內”。要以政府為主導,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改制,尤其深化廣電等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依托播出平臺,實現重點突破,把符合市場要求的可經營性業務和資產剝離重組,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際性傳媒企業集團。
重資源整合,轉變發展方式。西方主要傳媒集團都是以跨媒體、跨地域發展為基本特征,業務多元、實力雄厚。我國最大的中央級廣電媒體資產總額約為350億,僅為美國新聞集團資產總額的十分之一。因此,加大資源整合、行業重組和融合發展,大企業帶頭,轉變發展方式,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又好又快發展、敢于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由之路。要摒棄大而全、小而全、實力小、品牌弱、小富即安和各自為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優勢文化企業跨區域、跨媒體、跨行業重組及資本運營,走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的道路,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重創意人才,創新激勵機制。中國文化不缺市場與需求,不缺資金與資源,缺的是有市場眼光與執行能力的創意人才。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可見文化產品的能量和影響力是物質產品不可替代的,文化人才的創意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在傳統機制下為級別、職務追求所累的人,難有多大面向市場的創意激情,難有“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眼光、魄力與勇氣。要通過改革體制機制,真正尊重人才創意價值,創新并落實符合市場規律的激勵辦法,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別是懂經營、會管理及熟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文化領軍人才,營造人才大顯身手的良好環境。
原文網址: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3/201201/t20120129_135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