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初級階段民生幸福的要義

    發布日期:2012-05-22

    信息來源:

     

    幸福不只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它涉及個人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即涉及個人的全部生活,它是個人的一種總體生存方式。作為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它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滲透交融,生活各個領域的和諧協調,也是社會理想與生活理想的完美統一。這種生活方式不是僅僅滿足于人的自然存在的再生產,而是不斷培養發展人的各種屬性,促進人的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逐步把人作為目的再生產出來,因而這種生活方式不是單純消費型的,而是生產型、創造型的。鑒于我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民生幸福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打造合乎人的尊嚴的物質生活平臺。其中包括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社會公共資源(教育、醫療、住房等)的合理分配,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這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人的幸福并不排斥感性欲望的滿足,相反它是幸福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這種滿足必須符合同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文明形式,也就是說人要有尊嚴地活著。馬克思曾說過:“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也只具有有限的意義”。所謂有限的意義,是說人的感性欲望的滿足,僅僅是維持最起碼的肉體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們應不斷提高最低生活水平,把物質生活的滿足作為人的多方面需求滿足的一個基礎。

    第二,建構和營造“人是目的”或“以人為本”的體制結構和社會氛圍。在“官本位”流行的社會氛圍中,在公共權力尚未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的情況下,是很難落實“以人為本”的,也很難真正推進民生幸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其核心課題就是探索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實現形式,把“以人為本”作為我們各項社會政策、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第一步,應該切實搞好基層民主,真正實現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自治,在基層范圍使人民把握和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本質,這是民生幸福的政治前提或政治環境。

    第三,營造工作及其環境的人性化。工作的幸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我們目前還做不到擺脫為生存需要而工作,我們還處在必然王國之中,但這不等于我們就無自由可言。關于這個必然王國中人們的自由,馬克思提出過一個重要原則:“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的這段話內涵豐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人們要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身的活動,合理地進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保持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營造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自然生態環境。二是要注意勞動時間的節約,給人們各種能力的發展騰出空間。最大的節約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就我國而言,當前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不僅是一個物質財物的生產方式問題,而且是要把我們的生產方式提到一個更高形式的問題。是為社會成員創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是“為個人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因而也為社會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創造廣闊余地” 的問題。

    第四,把消費問題當作人的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來看待,不斷培養和改善人們的消費能力,完善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在“人是目的”的理論視域下,消費(需要、享用等)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人的能力發展問題。“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一個對象要成為你的消費對象,你必須具有消費該對象的能力,不同的消費對象對應于人的不同的消費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要逐步完善我們的消費結構。因為最大的財富,就是人的發達的生產力,因此在消費結構中要不斷增加教育和文化的消費。教育消費就是發展人的生產力,這種教育不只是人的成長期的教育,而且是終身教育。我們還應當從培育民族靈魂和建構人的精神家園的高度來看待文化消費問題。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尊重人民的文化創造精神,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民族精神的提升同步。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