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不可忽視文化在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

    發布日期:2012-07-23

    信息來源:

     
    我國正處在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能否順利完成上述“健全”和“轉變”,文化建設的作用特別重要。這里所講的文化指精神層面的文化。文化產業的問題,本文暫不論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文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著力于從文化的角度解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或者不發展,以及為什么是這樣一種發展模式而不是另外一種發展模式。這是理所應當的,因為文化與經濟之間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對應著一種經濟體制、一種發展方式。我們之所以選擇了市場經濟,原因之一是我們認識到了作為個體的人是有著自我利益追求的。這種在法制的規范之下,履行了必要的社會責任,合乎職業道德的追求,是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其說是一種經濟層面的追求,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層面的追求,因為說到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路徑的轉變。這里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不是簡單地上幾個項目的問題,而是要把創新作為原動力、作為一種常態;著力于啟動內需,特別是消費性需求;著力于提升產業鏈,著力于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而不是單純的政策刺激;著力于合理界定政府發揮作用的范圍,讓企業家充分發揮創新和提升產業鏈的激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要使我們的經濟發展更為主動、穩健、持續,更有話語權。所有這些不啻是一種價值取向和文化層面的轉換和提升。

    在一定意義上,一種文化對應著一種產業。新經濟之所以發生在美國,是因為美國人很容易接受自主、自我改造乃至自我革新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帶到商業領域。在這個國家,開拓精神和個人創造性是備受歡迎的。之所以德國和日本傳統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都特別發達,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都十分推崇權威和秩序。甚至可以說一種文化出一種人,我國的大企業家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大體上多出現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原因是這些地區有經商的傳統和氛圍。

    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有哪些特征

    市場經濟體制不是純粹的“經濟體制”,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包括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正確對待財富。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我們知道,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生產者要得到價值,其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為社會所承認。在這樣的規則下,獲得財富愈多者,對社會的貢獻就愈大,這樣的人愈多,社會就愈富裕。我們反對的是不正當收入。基于這樣的分析,在法律的規制下,成為合乎職業道德的富人,即成為對社會貢獻大的人,應當是一個人的正常選擇。故此,比爾·蓋茨的財富,喬布斯的財富,以及諸如此類的陽光財富,社會都是予以肯定的。

    濃郁的商業氛圍和企業家精神。濃郁的商業氛圍是指深藏在民間的創業、經營精神和經營才能,人們有一種強烈的致富沖動,通常傾向于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國浙江的民營經濟被一些人總結為老天爺經濟、老祖宗經濟、老百姓經濟,說的正是這種商業氛圍。有了這樣的商業氛圍,老百姓就會千方百計地自己走上富裕之路。企業家精神被熊彼特概括為創新。我們可以把企業家精神概括為:1、永不安分,總是有著各種奇思妙想,有時甚至是各種怪誕的想法,有著浪漫主義的遐想。2、敢于冒險,敢于探索未知領域,并且有堅韌不拔的追求。3、永不停止,永遠沒有盡頭。在生活中,一個人是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4、更推崇個人的獨立性,不囿于傳統。熊彼特指出:“典型的企業家,比起其他類型的人來,是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為他的獨特任務——在理論上講以及從歷史上講——恰恰在于打破舊傳統”。

    自由選擇、公平競爭、包容失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魅力的真諦。然而競爭必須是公平的。這里的公平特別指給予當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是一視同仁的進入。進入者有資格,也樂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有競爭就有失敗,這一次失敗不等于下一次同樣要失敗。沒有破產、沒有失敗就等于不讓市場機制工作。既然有追求成功的自由,就必須有允許失敗的自由。一個不能容忍失敗的經濟制度不可能進行競爭和創新。

    誠信與職業道德。誠信與職業道德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回事,遵守起碼的職業道德的人肯定誠信,誠信的人肯定講職業道德。誠信和職業道德都是一個社會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豐厚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缺少誠信,缺少起碼的職業道德,市場經濟就無法運行。市場經濟的文化特征或精神取向等軟件,與市場經濟的硬件,如獨立的真正約束硬化的市場主體,被嚴格規范的政府職能,以法律條文出現的游戲規則,構成了渾然一體、水乳交融的宏大的制度安排,這樣的市場經濟體制才是高效的。

    傳統文化必須通過改造,才能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發揮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五千年的歷史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乏精華,然而傳統文化畢竟是與自然經濟、封建經濟相適應并為其服務的。馬克思認為傳統自然經濟和封建統治最突出的特點是人的依賴關系,“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建立在這樣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的文化的特征是:缺少獨立人格;封閉;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狹小,社會價值誘導信號單一,難以發揮個人的比較優勢,對“為仕”趨之若鶩;追求終點平等和安貧樂道;推崇“中庸”,冒險和創新精神不夠;由于缺少大規模的生產和交換,難以形成普遍的誠信和契約精神,作為社會資本的“信任”不夠;在人際關系上推崇血緣關系,崇尚哥們義氣,崇尚權術?;诖耍覀儽仨殢纳鐣髁x市場經濟的現實出發,審視和改造傳統文化,而不是囫圇吞棗地接受,也不是脫離實際、闡精發微地主觀詮釋。

    從傳統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是從農耕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存在著文明的沖突,解決的辦法就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借鑒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成果,主要是誠信、契約精神、冒險和創新等與市場經濟共通的東西,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遷,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也會自覺不自覺地發生與新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變化。事實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們的文化也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我們需要積極主動地引導文化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不是簡單地復古。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是要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