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發布日期:2012-09-05

    信息來源: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思想精神旗幟,走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事關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特點和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回答了我國文化建設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邁進這個帶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反映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實踐探索的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人類文明進步有益成果,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具體體現在黨提出的關于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兩手抓、兩手強”,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長期艱辛探索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充分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推動事業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探索,強調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奠定了我國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我們黨要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進一步深化了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著力破解文化發展難題,不懈探索文化建設規律,提出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新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日益明晰。
      有什么樣的文化發展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進步,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新的思想觀念涵蓋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凝結成了廣泛共識。比如,提出文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強大動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基本目標,在服務大局的同時必須實現自身的繁榮發展;文化不僅具有教育人、引導人的作用,又直接關系民生幸福,文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工作、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文化改革出動力出活力,早改革早受益;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在把握導向、保證方向的同時,要重視市場、占領市場;文化的對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必須統籌好兩種資源、用好兩個市場,等等。這些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是文化建設長期實踐探索的根本結論,沖破了文化建設上的種種思想迷障,初步構建了一整套文化建設的理論體系,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
      開辟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科學把握文化發展規律。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的實踐中,正確處理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比如,正確處理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關系,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兩個效益有機統一;正確處理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正確處理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關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正確處理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性與培養造就大批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關系,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等等。這些規律性認識,是對新的文化發展理念的豐富和發展,反映出我們黨對文化發展的認識日益深化,標志著文化發展的道路日趨成熟。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正確選擇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思想觀念實現大飛躍,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大突破,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大跨越。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復興之路、成功之路、光明之路。
      這條文化發展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文化建設只有在明確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健康發展的可能。馬克思主義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特征。我們黨強調建設和弘揚先進文化,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設先進文化實踐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當前,我國社會思想更加多樣、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更加凸顯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歷史經驗表明,如果不注重對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引領,必將會影響和沖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和沖擊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真正有效引領社會思潮,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影響,不斷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保證文化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一句話,只有堅持這條文化發展道路,才能保證文化改革發展的前進方向。
      這條文化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科學發展觀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而且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文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正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黨提出了文化發展的一系列新思想,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進一步提出了“五個堅持”的文化發展方針,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存在著若干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自覺把科學發展要求貫穿文化改革發展的各個方面,不斷提高文化發展科學化水平。一句話,只有堅持這條文化發展道路,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這條文化發展道路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確立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根本任務。我們要建設的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人民是文化發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道路,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它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必須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在實現和發展好人民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的同時,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堅持文化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不斷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句話,只有堅持這條文化發展道路,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這條文化發展道路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近些年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改革創新的成果。因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也是堅持這條文化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文化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時期,能否牢牢把握機遇,不斷推動文化發展取得新成就,不斷創造文化發展的新輝煌,關鍵取決于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于我們的工作力度,取決于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毫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進一步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一句話,只有堅持這條文化發展道路,才能不斷開創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三、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表明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不斷開拓文化發展新思路、提升文化發展新境界的開放之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只有更加自覺、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堅持它、發展它,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沒有核心價值體系,一種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就要堅定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理想信念,培育全社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力量。文化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也源于人民。必須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記文化建設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首創精神,充分挖掘蘊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創造潛能,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引導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學習、拜人民為師,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提煉主題,努力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大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積極搭建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支持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總結推廣源于群眾、生動鮮活的文化創新經驗,更好地激發群眾投身文化建設的熱情。
      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文化凝結著過去,聯結著未來。發展先進文化,必須承續民族傳統、植根偉大實踐、秉持開放包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新要求,不斷賦予中華文化以新的活力,使古老的中華文明之樹開出新的時代之花,成為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堅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自覺擔當歷史責任。思想上的自覺,工作上的主動,是推進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覺不僅關涉文化的繁榮發展,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文化發展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肩負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重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運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努力實現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協調發展,不斷把文化創新的豐碩成果奉獻給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譜寫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作者: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主任)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