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9-05
信息來源:
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化發展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的有力杠桿。在文化繁榮、科技發展的今天,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成為熱點話題和前沿課題。如何認識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如何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闡述。
——編者
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和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文化與科技的關系成為學術理論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化發展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的有力杠桿。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文化強國,需要我們準確把握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實現文化軟實力與科技硬實力的融合發展。
準確把握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
文化與科技聯系緊密。當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日益廣泛和深入,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首先應準確把握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
文化發展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塑造著一國人民的精神氣質與思維方式,承載著引導社會進步與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發展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能夠從主導價值取向、激發創新動力、提高思維水平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的有力杠桿??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因為,科技創新不僅能夠提高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能夠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創新文化內容和形態,推動文化發展與演變。
積極創新文化與科技管理體制
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文化體制與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動了文化與科技的發展繁榮。但也應看到,當前我國文化與科技領域的生產關系調整還不太適應文化與科技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職能交叉有余、相互融合不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與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建立戰略咨詢與綜合協調機構。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由宣傳、文化、科技、財政、金融等部門組成的戰略咨詢與綜合協調機構,承擔統籌策劃、制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戰略規劃的職責,并對相關制度建設作出長遠安排,從而解決部門多頭管理而宏觀管理缺位的問題。應善于運用定期會商、聯合督辦等方法,促進部門協同,構建聯動機制,不斷改進文化與科技生產方式,確保戰略咨詢與綜合協調機構功能與作用發揮到位。在加快推出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的同時,也應要求地方對推進文化與科技領域的管理體制改革作出相應的“基層設計”,并把兩種“設計”有機對接起來,形成整體優勢和合力,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調節,使之在文化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上發揮好扶持、引導作用。扶持,就是政府運用財政手段等對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各類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研發基地予以資金支持和科學調控,有效保障這類研發基地能夠立足各自功能定位,為文化與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專業化、特色化服務;引導,就是政府采取市場手段引導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資源向文化和科技創新型企業傾斜,在更大范圍內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大力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
前不久,科技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等聯合啟動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政府對文化科技發展的支持與引導,有效發揮科技對加速文化產業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支撐引領作用。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是總抓手。
科學布局,有序競爭。按照整合資源、統籌兼顧的原則和打造產業集群的戰略取向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必須堅持科學布局、有序競爭。囿于現行管理體制的一些弊端,一些地方在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存在著堅守規劃“紅線”意識淡薄、區域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發揮好文化對科技的引領作用和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作用,關鍵是圍繞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按照發展規劃要求,強化科學布局、有序競爭理念,實施好不同層級、不同地域、不同類別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應遵循經濟規律,堅持用科學布局來引導資源有效配置,堅持用科學布局來確保產業發展的準確定位。這是推動文化與科技集約發展,避免惡性競爭,走差異化、特色化路子,實現文化科技產品供需平衡的制勝之道。
狠抓項目,培育龍頭。文化科技項目尤其是重大文化科技項目是文化科技創新的基本平臺,是凝聚智慧、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的重要載體,是創造新的文化業態、提供新的文化樣式、改造升級傳統文化產業的現實選擇。應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啟動消費和加強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狠抓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的關聯、配套與分工協作,做到策劃與儲備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并重、遴選與落地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相接、做大與做強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相扣。實踐證明,小到一個城市,大到一個國家,只要持續開發出基地型、航母型和龍頭型文化科技項目,就能不斷擴大文化產品市場份額,就能支撐這個城市和國家文化與科技的長遠發展。因此,應更加積極地實施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帶動戰略,堅持用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孵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帶動性強、示范作用大的文化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推動文化與科技朝著專業化、產業化、規?;较蛉诤习l展。
培養人才,強化支撐。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是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實施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建設文化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素質規模和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滿足這一要求,既要依托重大項目、科研基地、龍頭企業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抓緊培養能夠應對高科技競爭、文化資本運作的創新型領軍人才,又要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廣泛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和管理人才向文化科技創新型企業匯聚;既要嚴格執法,切實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真正讓知識產權擁有者能夠獲得應有收益,又要深化企業治理結構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一些企業的“內部人控制”怪圈。這是在全社會確保形成創新源泉不斷涌流、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良好局面的必要舉措。
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保障機制建設
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應注重保障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文化與科技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完善政策法規。
建立健全文化與科技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在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應高度重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工作。當前,應總結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周密策劃,精心組織,因地制宜,抓緊設計有利于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以量化指標為主的評價指標體系,力爭使這一評價指標體系既能與加強文化與科技分類管理、系統管理相對接,又能與不斷改進的文化與科技發展統計指標測算相契合;既能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加強社會監督相適應,又能對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產生有效的激勵與約束作用。
制定完善文化與科技政策法規。完善的政策法規是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為此,一方面應在規范操作流程、加強監督檢查的基礎上,確保現有的一系列政策法規落到實處,這是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消除市場壟斷、引導各方面加大文化與科技投入力度、實現文化安全與科技安全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應及時、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變化、新特征,精心組織有關方面大力開展文化與科技政策法規需求評估,推動政策法規研究創新,不斷豐富政策法規儲備,以利于及時制定新的政策法規,最大限度地支持文化與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