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9-24
信息來源: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辟分析了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山東省委把學習貫徹這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進一步增強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強大力量。通過深入學習和對照總結,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黨的十七大以來山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山東實際相結合,創造性開展工作,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努力推進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過程。
一、深入謀劃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確立強省建設的科學定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謀劃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已經成為一個經濟文化大省,但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存在許多差距和不足,集中表現為“大而不強”。加快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是推動山東科學發展的緊迫任務和必然要求。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深化對省情的認識,作出了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部署,確立了強省建設的工作思路。即:緊緊圍繞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堅持高點定位,力求在目標追求、思想境界、工作標準、發展質量、綜合效益上達到高水平;加強多點支撐,主要是加強現代產業、文化發展、人才智力、科學技術、發展環境、資源生態六個支撐;實施重點帶動,以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為突破口,把區域發展與產業培植結合起來,創造山東發展新優勢。經過不懈努力,把山東建設成為聯結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依托區位優勢和黃河中下游廣闊腹地,全方位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經濟文化融合,海陸統籌一體發展,具有較強綜合經濟實力、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省份。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是山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載體,也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走在前列的必然選擇。我們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工作指導上強調好字優先、又好又快發展,在工作推進中堅持積極作為、科學務實,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軌道。強省戰略的實施,極大激發了全省人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開創了山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2011年全省生產總值45429.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2.3%;地方財政收入3455.7億元,年均增長20.5%。
二、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硬仗,找準強省建設的主攻方向。實現山東經濟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重要問題的意見》,提出了四十七條政策措施。一是著力增強內生動力。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充分發揮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770.7億元,五年年均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75.9億元,年均增長18.9%。二是著力推動高端提升。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技術,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知名品牌。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基本完成工業調整振興三年規劃目標;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開發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2011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7.3%,比上年提高1.2%。制定出臺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推動服務業跨越發展,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五年提高5.5個百分點。三是著力促進集約集聚發展。實施產業集群壯大工程,重點支持24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和40個龍頭骨干企業發展,著力抓好100個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和140個特色產業鎮創建工作。推動各類園區轉型升級,使各類園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四是著力建設生態山東。制定出臺《關于建設生態山東的決定》,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2011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7%,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同比削減1.68%和2.86%。59條省控重點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
三、突出“藍黃”引領重點帶動,增創強省建設的戰略優勢。充分發揮重大戰略的引領作用,率先突破,帶動全局,是推進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抓住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發展戰略重大機遇,堅持海陸統籌,深入實施重點帶動戰略,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優勢。發揮山東海洋產業基礎良好、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2011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8231億元,占全國的18.1%。積極探索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路徑和大河三角洲開發新模式,努力把黃河三角洲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增長區域。省委、省政府加強對兩區建設的領導,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對兩區建設分片進行督促檢查,激發和調動各級推進兩區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加快建設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推進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加快省會濟南建設發展,切實用好國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區政策,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城鎮化水平。以市為單位整體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全省地方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縣(市、區)增加到81個。
四、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增添強省建設的動力活力。實現山東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必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我們堅持大力實施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積極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增長。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9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10家。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注重深化與國家部委和高校、科研院所戰略合作,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2011年全省專利申請量近11萬件、授權量5.88萬件。大力推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育使用工作,深入實施泰山學者、創新團隊、首席技師、鄉村之星等重點工程,努力把我省建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著力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國有經濟戰略重組,組建了山東鋼鐵集團、山東重工集團、山東能源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優化發展環境,落實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連續四年成功舉辦香港山東周,積極開展“孔子故里好客山東”臺灣行活動。2011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實際到賬外資、境外投資分別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強省建設的社會環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我們堅持富民與強省相統一,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是始終把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機制,全省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五年累計8928億元,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4.8%。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每年為群眾辦一批實事好事。全省城鄉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連續八年實現“雙過百萬”;三年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共新建住房320萬戶,改造危房61萬戶;累計向社會提供各類保障性住房72.7萬套;全省城鄉基本實現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二是始終把發展社會事業作為重要任務。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率,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三是始終把繁榮發展文化作為戰略支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加大文化建設投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責任。重視做好信訪工作,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開展“平安山東”建設,群眾的安全感不斷增強。
六、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供強省建設的有力保障。推動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省,關鍵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我們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領導干部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在考核評價上不僅看發展規模還要看質量效益,不僅看已達到的水平還要看發展后勁和潛力,不僅看經濟發展還要看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打造齊魯先鋒黨建品牌。重視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轉變干部作風,工作重心下移,強化基層基礎,今年全省各級共選派2.6萬名黨政干部到工作相對薄弱的村擔任“第一書記”。全省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干事創業,開拓奮進,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當前,山東正處在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了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譜寫山東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任務,扎實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作者: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姜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