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02-28
信息來源: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是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經總體實現小康。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就是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建成一個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目標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到2020年要建成一個全面小康社會。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作出了在世紀之交,“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論斷。同時,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了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這看作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的更高要求,第一次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在前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如果可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解為建成一個全面小康社會,屆時如期實現了這個奮斗目標,建成了一個全面小康社會,就把現代化“三步走”戰略步驟,實際劃作了“四步走”,也就是本世紀的前50年分開為“兩步走”,頭一步是前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第二步是后3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而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到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階段目標來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要體現全面的要求
從現在算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八年的時間,是一個歷史過程。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要強調建設過程的全面性。
首先,建設的指導思想要全面。要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行動指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把科學發展觀這一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緊密結合起來,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把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任務,統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
第二,建設的目的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上面分析所說,實際是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目標,是奪取現代化建設新勝利的標志,是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步驟。
第三,建設的目標要全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目標性任務,和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要求,應該說目標是很全面了。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豐富“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要把這些任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協同推進。
第四,建設的任務要全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把這些不好度量的任務看作是各項好度量的“硬任務”之外的“軟任務”。雖然可以稱作“軟任務”,其要求一點也不能軟。要把“硬任務”與這些“軟任務”結合起來全面加以完成。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要與現代化建設方向相一致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改革也應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以及思想觀念、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改革。
這里以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要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問題為例。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與這個目標相銜接,報告同時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大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似乎建成小康社會與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很相配。其實不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目標實現了就可以說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了。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不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我國憲法對其過程表述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常說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現代化建設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就表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所謂建立就是不斷建設的意思,不能輕言建成。黨的十七大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而不再提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五位一體”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要求長期堅持下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也包括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一致起來。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以人民群眾為本。以人為本的人首先是群體的概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小康社會的原意就是中等生活水平,生活比較富足、殷實、安樂的一種社會狀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民群眾為本,必然惠及每一個個體的社會成員。我國憲法規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主要是針對公民個人的權利而言。個人的權利有的體現在最廣大人民的權利之中,有的體現在局部的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利益之中,有的甚至只是少數人、個別人,甚至某一個人的權利。這些,只要是法律范圍內的,都應受到尊重和得到保障。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不斷滿足人們發展多樣性要求和利益多元性的訴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涉及很多內容。現僅就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談點看法。
1.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程度決定了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實現程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看,隨著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各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國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我國公民自由和權利將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毫無疑義的。目前,在保障和實現公民自由和權利方面,盡管在制度上還存在不盡完善、不夠配套、不夠細致等方面的問題,但總體上說,我國現有的制度及其繼續發展,是能夠保障公民自由和權利實現的制度。公民自由和權利實現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說更多的是屬于工作中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應該引起國家和社會重視,并認真加以改正的問題。現在的社會,還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為未來的社會奠定現實的基礎,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把每一個人都有完全自由發展作為根本原則的高級社會形態的階段。因此,公民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實現不能不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限制。就保證公民自由和權利實施的制度建設而言,要積極推進,但不能過于理想化,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
2.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實現要納入法律規范。我國憲法規范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還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就表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都是法定的,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因而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都需要在法律規范內實施。
3.個人自由和權利的行使要受憲法和法律的限制。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從憲法這一規定看,個人行使自由和權利是有前提的。古語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現在看應補上一句:“己之所欲,勿礙于人”。個人在張揚自由、表達權利的時候,不要忘了這些行為還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作者:洪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建華,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